廟會人看人
體驗在地文化的感動


一個祭典 大稻埕城隍遶境


霞海城隍爺暗訪。
霞海城隍爺暗訪。


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每年在農曆五月的城隍遶境,是北台灣最大的廟會祭典。所以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諺語。

2001 年我參與霞海城隍廟的廟誌製作,那一整年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尤其重要年節,都在廟裡度過。廟誌到 2006 年才出版,這段期間,我也找了很多和城隍廟有關的資料,參與廟方舉辦城隍遶境,才發現很多傳統文化的儀式都逐漸改變或消失。

在台灣傳統的信仰中,神明遶境活動具有宗教上的道德教化或祈福消災的意義,是受到信眾重視的常見活動,主事廟方的想法,對於祭典行進的過程具有影響力。城隍遶境主要分兩大儀式:「正日遶境」與「暗訪」。正日遶境是在白天進行,按照古禮先進行「放軍安五營」,請獅陣成員作為前導,在由官將首代表祈福,主事的祭典協會會帶著祭品,隨隊參與五個方位的放軍活動。傍晚則是由海內會舉行祝壽祭典,備妥牲禮、獻禮,祈求信眾平安,同時海內會還會發放紀念品給會員。

通常正日遶境,形式比較活潑。而「暗訪」則是遶境活動中比較嚴肅的部份,宗教意義濃厚。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以探究人間的善惡是非,甚至城隍爺還會「放告」,接受鬼魂伸冤。暗訪夜巡時,城隍爺不會親自出巡,而是由七爺八爺出巡,而跟著七爺八爺一起出巡的還有「八將」,

大稻埕的城隍遶境,和其他地區的祭典儀式相比,有很多獨特之處。早期全盛時期,大稻埕商家十分投入,因為參與的過程,對商家來說有廣告宣傳效果,看哪一家的排場比較大,形成特殊的風氣。像是古早時代,共樂軒出了一批銀製的頭旗,轟動一時,後來改成白鐵,跟後來放軍使用的布製頭旗就很不同,每個頭旗上都還要有一個大大的「賞」字。此外,大稻埕的城隍遶境時,神像出巡時,會有北管樂表演,聲勢感受也跟其他地區不同。

民國六、七十年時候,城隍遶境都還能看到很多遵循古禮的傳統儀式,像是會有乩童、 頭家爐主的小孩坐轎子,其實這些傳統儀式都有深度的文化意義,只是後來的人,儘管書念得愈多,但是對於傳統民俗文化卻愈來愈疏離,或許是在教育制度裡,著重西方價值觀,或是中國傳統文人的觀點,總覺得傳統民俗祭典難登大雅之堂,其實,終歸都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意涵。

大稻埕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導覽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把民俗文化說得很淺白,但是出發點無非是希望民眾可以深入在地,用心看到傳統民俗的特色,讓逐漸在消失的在地文化,可以被傳承下去。▍





口述 謝宗榮
訪問
 邱翊
文字整理
 林正文
圖片提供
 台北城市導覽TaipeiWalkingTour



謝宗榮 專業從事台灣傳統民俗與宗教文化之研究、記錄與圖文、影像專輯編撰等工作。成立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