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割稻開始
找回米的靈魂


一種氣味 吃飯不再稀哩呼嚕


_MG_8716 - 複製
以關懷台灣農業為出發點的麵包坊黑板上題字。


多數人對小麥做成的麵包,再熟悉不過,提起麵包就直接聯想麥香。不過,社會上另存在不少人,對小麥做的麵包過敏,愛吃卻患有不適症、容易傷胃,小米的媽媽也是其中一位,因此興起以米替代麵粉做麵包的念頭。

回憶拜師學做米麵包歷程,彷彿冥冥中有安排。當年和師傅因為籌辦公司案子而認識,後來案子沒促成,卻因此結緣,在想做出媽媽能吃的麵包心願驅動下,以及師傅老是拿出各種米麵包誘惑,激勵我們利用周末南下拜師學藝、回家後琢磨勤練,逐漸累積烘焙知識。

我倆長期關注台灣農業,內心始終希望能做點什麼,發現若能鼓勵「大家多吃米」,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只要米的銷售量能變大,就能鼓勵老農或吸引年輕人返鄉持續耕種,形成善的循環。在如此共識下,創立「米多幸福」跨界造夢。

在堅持協助台灣農業、選用天然食材前提下,那一年,朋友指引我們到花蓮鄉下尋找好米,為了表示對種有機米伯伯的誠意,憑著一股傻勁,自告奮勇幫忙收割稻穀,兩位「城市鄉巴佬」大開眼界。

回想那天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我倆置身一片稻海中,連續好幾個小時,即使腰痠也不敢喊要停歇。只是聽說附近夜間有山豬出沒,隨著天越來越黑,主人又臨時進城不在,稍有風吹草動,便心驚膽跳。幸好,伯伯沒多久就回來,才結束驚心動魄的一天。那一晚,也許是餓了,或者揮汗勞動後,才體會「粒粒皆辛苦」意境,當熱騰騰米鍋打開那一剎那,可說生平第一次,真正聞到了米飯香,有了「做人的感覺」。現在偶爾吃到坊間品質較不優的飯,感覺就像「米沒有了靈魂」。

說起米香味,現代人應許久未曾認真品味,如何形容那種美味呢?

彷彿帶點芋頭香、起初淡雅不撲鼻,但把 Q 彈米粒放進嘴裡,越咀嚼便越覺得香甜。好比我們製作的米麵包,消費者剛開始會嫌「為何沒味道」,但試吃過後,卻會驚喜地愛上。至於加入不同農產品調味的米餅乾,無論在顏色或形狀上,刻意打破傳統上被誤導的既定印象,期待藉此重新教育消費者。

創立「米多」初期,也經歷過沿街推廣受冷落階段。不過,在各方貴人相助下,我們很幸運地,正一步步實踐夢想中。未來還希望能開一間店,吸引更多人愛吃米、多種米。▍





口述 小米、小多
 葉思吟、劉少儀
 于樵、米多提供



小米、小多 本來是設計公司同事,互看不順眼,某日聊起台灣農業竟有共鳴,從此越走越近,共同創立「米多幸福」。甫獲誠品「肖年頭家夢想市集」入選,驚嘆命運美妙。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