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 × 香港藝文漫步

Part 2


從日常到年節 10 個香港生活的儀式感

文 駱亭伶 插畫 樺子



香港面積相當於四個臺北,人口大約750 萬左右。儘管地少人稠,生活步調緊湊,但卻是一個公認很會過日子的地方。一早上茶樓飲茶;暑熱冬寒,會用不同的煲湯補身。而逢年過節更少不了拍拖睇(看)煙花,轉風車開運,買束風水桃花,為自己催旺人緣等。


這些融入飲食湯水的日常智慧,與帶有風水色彩的年節習俗,從婆婆媽媽到時裝儷人,許多人仍奉行不悖,因為篤信只要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彈丸中自有一方天地。也正是這講究儀式細節的港式生活,成就了機智有趣的城市傳說。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7 %E9%A3%B2%E8%8C%B6

1 平民享受飲茶

相傳港式飲茶的習慣起源於三十年代,許多人因經商工作往來於沿海城市,當船隻抵達香港時,就會到岸邊的茶樓喝茶吃點心,補充體力,形成獨特的早茶文化。香港許多退休長輩,仍維持著晨起飲茶的習慣,鄰居街坊往往在茶樓不期而遇,好不熱鬧。

香港人飲茶,有其堅持的習慣,像是用茶水沖洗碗筷,以講究衛生;「一盅兩件」是標配,點壺茶配上一籠燒賣和蝦餃,就可坐上半天。而飲茶的妙處在於豐儉由人,蘿蔔糕、腸粉、鳳爪、奶黃包⋯⋯全都來一份,瞬間成了港式早午餐。飲茶也不限早上,家人聚餐,朋友敘舊,想忙裡偷閒,飲茶是最平民化的享受。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6 %E7%85%B2%E6%B9%AF

2 日日飲煲湯

香港人有多愛喝煲湯?每當外出遊子返家,媽媽總會問:「飲湯先?」喝完湯,才算是正式回家。但也非刻意準備,因為四季煲湯,日日飲湯,是香港家庭的習慣。港式煲湯通常以雞鴨、豬腱或海味,搭配蓮藕、青紅蘿蔔、佛手瓜、栗子等當季蔬菜,以慢火熬煮。雖也加銀耳、枸杞、紅棗、桂圓等中藥材,但與臺灣較為濃郁的藥膳燉湯不同,強調保留食材本身的鮮甜和食療效果,湯頭多為清湯或白湯,口感清爽。如果是外食族,也可以到餐廳點一碗「是日例湯」,潤肺降燥,隨時滋補元氣。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3 %E8%B3%BD%E9%A6%AC

3 賽馬行大運

賽馬是香港的文化特色之一,跑馬地馬場建於1845 年,沙田馬場則於1978 年啟用,如今看賽馬、買馬票早已成為港人娛樂、生活的一部分,是合法的運動博弈,還有獨立馬經報和專業的馬評人。以前的港片,常可見「馬迷」們一邊收聽「馬經」,左手拿報、右手拿筆畫圈註記,不時隨著賽況激動不已的搞笑演出。
賽季從每年9 月持續到次年的6 或7 月。每逢週三晚上,人潮聚集於各區投注站,挑選自己心儀的馬匹或幸運數字就可下注。跑馬地馬場還有Happy Wednesday 主題活動,有啤酒樂園、遊戲攤位、樂團演唱,宛若大型派對現場,也成為年輕朋友下班後狂歡舒壓的好去處。而每年的農曆年初三,沙田馬場有新年賽馬日活動,很多香港人都喜歡在這天進場看賽馬,買張馬票試試手氣,催旺一年的財運。



%E6%97%A5%E5%B8%B8%E5%84%80%E5%BC%8F 0001 %E6%89%93%E5%B0%8F%E4%BA%BA

4 鵝頸橋底打小人

筆者曾經路過銅鑼灣的鵝頸橋底,突然聽到猛烈的「啪啪」聲,回頭看見蹲坐在小廟前的神婆,拿著鞋子不停抽打,原來就是在港片中出現過的「打小人」名場面,還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鵝頸橋底因面對三岔路口,是「三煞位」,也是最出名的打小人聖地。其實打小人全年皆可,但三月驚蟄最適宜,因春雷一響,如同開啟了潘朵拉盒子,害蟲益蟲都被驚動,所以流傳在驚蟄日必須祭白虎,以藉其雄威鎮壓。老婆婆會點燃香燭,祭出剪紙白虎,拿出拖鞋把小人打走,口中唸著:「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當感覺小人當道時,衰事纏身時,不妨試試。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5 %E8%A7%80%E9%9F%B3%E5%80%9F%E5%BA%AB

5 財源廣進 觀音借庫

在臺灣,許多人會在正月期間向財神或土地公借發財金,在香港,這事卻由觀音作主,叫做「觀音借庫」。每年農曆3 月6 日的觀音生日,也是觀音開庫的日子,傳說其修道期間,有500 羅漢化身為和尚,到觀音廟化緣,觀音於是大開倉庫,讓和尚享用齋菜,參拜信眾亦受惠。所以包括紅磡觀音廟及各地的天后古廟,當天都會湧入許多「借庫」信徒。

不同於臺灣的錢母多為紙鈔或金幣,觀音借庫是一張寫著金額的紅包袋或紅卡,領取後放入錢包,隨身攜帶,面額動輒數億,尾數通常是港人最愛的八(發),讓人感覺走路有風,自帶BGM。隔年「還庫」時,需將紅包還給觀音,表示有借有還。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4 %E4%B8%AD%E7%A7%8B%E7%81%AB%E9%BE%8D

6 中秋看舞火龍

香港的中秋節,跟火相關的習俗特別多,除了提燈籠外,在大坑有壯觀的舞火龍。由稻草紮成的火龍,重約48 公斤,總長約67公尺,上面綴滿約12,000 根燃燒的線香,需有大約300 名壯丁才能夠舞動。據說舞火龍習俗始於19 世紀末,當時大坑村爆發瘟疫,村民於是紮起一條插滿香支的草龍,在晚上繞村舞龍,以求消災。而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枝會發給觀賞的民眾,象徵得到祝福和好運。有趣的是,香港的中秋放假日是在隔天,所以當晚可以玩得盡興,不用擔心早上睡過頭。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2 %E7%9B%86%E8%8F%9C

7 團圓吃盆菜

香港人過年跟臺灣一樣,要準備豐盛年菜,予人「大塊吃肉」豪邁感的盆菜,數十種食材層層堆疊,很受歡迎。其原本是香港新界客家圍村居民的傳統食物,生子、創業、喬遷及新年,都會舉行盆菜宴慶賀,頗似臺灣的辦桌,近二、三十年逐漸全港風行。

看似大雜燴的盆菜,食材搭配亦有講究,底層以腐皮、豬皮、白蘿蔔鋪墊,吸收湯汁菁華,中層放置魷魚、豬肉,最後再擺上較名貴的鮑魚、蝦子、蠔鼓、油雞、燒臘、化皮乳豬、花膠和蔬菜等。每當除夕夜團圓飯,金黃油亮的盆菜一端上桌,總讓人食指大動;如聚寶盆的討喜造型,也帶來賺得滿盆滿缽的好意頭。



%E6%97%A5%E5%B8%B8%E5%84%80%E5%BC%8F 0000 %E7%99%BC%E5%88%A9%E6%98%AF

8 發利是未婚者最開心

過年必備的紅包袋,香港稱為「利是封」,寓有「利市」、「利事」的好意頭,派利是的習慣也與臺灣稍有不同。在臺灣,長輩會給晚輩紅包,成年後就不會再拿了。但在香港,只要尚未成家,都有資格,即使年齡比對方小,已婚者還是會給未婚者發紅包,夫婦還會給對方兩封。所幸,利是金額重在心意,通常十元、二十元港幣即可。大家也習慣隨身準備許多小額利是,派給過年仍在工作的社區保安、茶樓服務生等,很是暖心。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1 %E9%A2%A8%E6%B0%B4%E6%A1%83%E8%8A%B1

9 風水桃花 催旺人緣

春暖花開,臺灣四處都可以賞櫻,在香港新年最美麗的花景,要算是桃花。一般來說,桃花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桃花運,但因為廣東話「桃」與「圖」同音,寄望「鴻圖大展」,使得香港人特別喜愛桃花。舉凡百貨商場、飯店酒樓和辦公大樓lobby 最醒目之處,都會放上一株盛開的桃花,迎接新年。一般人也喜其顏色和意涵,期望桃花能夠催旺人緣,帶來春風得意。



%E7%94%9F%E6%B4%BB%E5%84%80%E5%BC%8F 0000 %E8%BD%89%E9%A2%A8%E8%BB%8A

10 年初三 轉風車

很多香港人除夕會到黃大仙祠參拜,搶頭香,其實年初三到沙田的車公廟轉風車,也是香港過年的習俗之一。據說車公是南宋末年的大元帥,曾有平息疫病的事蹟,因此居民特別塑像立廟,同時設置銅製大風車,祈福求平安。因為年初三俗稱「赤口」日,易有口舌爭端,不宜拜年,所以會選擇在這天入廟參拜,轉動風車,寄望時來運轉。過年期間,街舖商店也都會販賣或擺設小風車,帶來吉祥平安。







%E7%A9%BA%E7%99%BD%E5%9C%96

┈┈┈┈┈┈┈┈┈┈┈┈┈┈┈┈┈┈┈┈┈┈┈

全文收錄於   No.133 香港藝文漫步

%E6%9C%89%E6%9B%B8%E8%83%8C%E7%AB%8B%E9%AB%94%E5%B0%81%E9%9D%A21150 NO.133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