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Da.dao.cheng
口述=李洛梅
「Le Zinc 洛 Café & Bar」經營者。過去長達九年都在媒體工作,過了而立之年後,決定到澳洲學習咖啡與酒的專業知識,回台後在大稻埕開了人生第一家店。
撰文=黃怡瑄
攝影=韓承燁

我是道地的台北人,小時候會和媽媽到迪化街辦年貨,那種熱鬧的場景,以及各種南北乾貨的香味,一直留在我心中。從澳洲歸國之後,經常來大稻埕找老朋友,喚起小時候的回憶,迷人的味道在我心中澎湃,所以選擇在大稻埕開「Le Zinc 洛 Café & Bar」洛酒館。
Le Zinc 是法文中「鋅」的意思,巴黎老酒館的吧台通常是鋅做的材質,因此老一輩的法國人都知道Zinc 是小酒館的代名詞。而「洛」也代表水路貿易之意,呼應大稻埕的歷史軌跡。來到大稻埕開店是幸福的。當地居民對新住民的態度十分包容友善,剛開店時,附近的朋友經常來光顧,非常關心店內狀況,經常噓寒問暖,讓我感到非常窩心。應該是只有在大稻埕,才能擁有的美好經驗吧。
百年前的大稻埕,原本是港口,也是台北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因此這裡的居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包容性。大稻埕地區的生活形態,店家在傍晚就休息了,以不打擾到鄰居為前提,週末營業到十一點,這在一般酒吧是少見的,卻表示我們對大稻埕生活圈的尊重。
在國外遊歷時,我最喜歡各國的老城區,一磚一瓦都充滿歷史人文味道。在國外,咖啡酒館的概念行之已久,喝酒不一定要去夜店或是吵鬧的地方。可以在咖啡店一樣輕鬆的空間慢慢喝酒,是我想帶給台灣消費者不同的新概念。

「不收服務費,沒有來店時間限制,請大家慢慢來。」我知道這違背一票台北名店的經營模式,這是我夢想中的店,希望來店的客人,都感到自在舒適,好好享受大稻埕的特色,是我對「洛酒館」的期許。
洛酒館自許為大稻埕生活圈的一份子,我們店內歡迎大家拍照,也願意讓客人自在參觀,店內後門有塊天井空地,採光很好,風景也特別,所以很多客人經過天井來到店內,或許只是剛好路過,我們也會熱忱和客人聊天,順便介紹大稻埕的傳統建築式樣,希望像客人在大稻埕的朋友一樣。
咖啡和酒是我們店內最自豪的部份,精選各式 各樣的比利時啤酒,特選來自法國、智利、阿 根廷的紅、白酒。我們也會跟你介紹酒類的故 事,像店內有款特別的紅酒,是著名阿根廷女 釀酒師 Susana Balbo 親自釀造,送給兒女的禮物。或是有一款白酒,是英國威廉王子結婚時,婚宴上特選的酒之一,來這裡可以喝到。
菜單部份,希望可以保護這棟百年建築的完好,因此不提供熟食。雖然只是下酒小食,但我們可不隨便。發掘台灣在地食材的特色,加上我們的創意,希望以東西交會的方式,帶給 客人不同的味蕾經驗。你能想像,大稻埕的烏 魚子和紅酒,居然是意外的驚奇好滋味;宜蘭櫻桃鴨肝醬,搭配烤後微溫的麵包,讓你一口 接一口;迪化街著名的南北乾貨,是比利時啤酒最佳良伴。東西方文化融合之後,激發出全新的感官經驗,是我希望傳遞給大家的。
店內空間不算大,但我卻大膽擺了綠色古董老沙發、紅酒箱堆疊成的桌子、長型大木桌。這些大家看來「浪費空間」的物件,但我認為, 重點不是如何在店內擺放最多座位,而是讓每 位客人感到舒適自在。在店內看不到對「翻桌 率」的堅持,而是一種對空間和人的尊重。許 多古董老物的翻新利用,是延續大稻埕商人務 實的精神,能用的東西就不丟掉,是一種對環 境的珍惜與愛護。坐在椅子上不只是休息,更能體會大稻埕的歷史。
來大稻埕開店,最大的收穫是,可以和不少長輩學習到務實的做生意方式。以及這裡有濃厚的歷史和人文情感,十分吸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