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鹽埕上時行》廣播節目
口述=謝一麟
生物系畢業後,轉跨電影圈擔任製片,再跳念哲學研究所,因緣際會投入高雄文史調查行列,目前為《鹽埕上時行》廣播節目製作暨主持人,也是「三餘書局」創辦人之一。
撰文=葉思吟
攝影=陳志華

如果要說對這城市的聲音記憶,我腦中浮現的是鹽埕區「鴨肉珍」老攤叫賣聲,同時間人的談話、車聲交雜,客人邊吃東西,彷彿在看老闆表演,那是一種屬於街廓巷弄的真實景況;透過聲音傳達出的生活畫面鮮活又獨特。
2006年回鄉高雄長居後,我與同樣關心城市歷史及發展夥伴們,展開港都發展濫觴「哈瑪星」保存行動,後逐漸延伸至俗稱「大溝頂」(註)一帶考察,期間又接觸許多在地各行各業職人。聽他們分享從小到大這裡怎樣變、那裡又如何不同,每個人在陳述過程中,流露出專屬於個人的「口氣」,語調層次豐富,興奮或失落情緒,藉由聲音直接傳遞,十分迷人。
從事圖文傳播工作頗有一段時間,但在聽老高雄人回憶過往、講述人生經驗後,發現若透過廣播訪談形式,不僅具有當事人「第一手資料」分享珍貴性,且藉由你來我往的互動方式,更容易打開心防,話題往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自產業、兒時回憶、家族歷史演變,到個人戀愛史等,幾乎無所不包,越聊越起勁,受訪者從一開始靦腆拒訪,最後甚至主動推薦訪問人選。
那種感覺,好像回到過去街坊鄰居閒暇時,聚集在廟埕,各自帶著板凳、坐在榕樹下話家常的古早時光,格外親切、貼近Local生活。這類聲音訪談的表達形式,相較圖文平面採訪、轉載刊登,顯得更原汁原味。
正當以聲音紀錄鹽埕區過往今來故事的想法 逐漸成形,恰巧遇上「In Our Time」張孝維 與Hugo,三人理念接近,一拍即合,聯手啟 動《鹽埕上時行》街井巷弄人物訪談系列。 包括「舊振南」百年老餅店老闆、婁記饅頭 店老闆,還有返鄉創業年輕人均在受邀之 列。每週一集,邊做邊學,雖也曾碰上受訪 者臨時變卦的尷尬處境,但總能即時化解, 如今已累積近30位。
進入數位媒體時代,隨著技術與錄音器材普及化,廣播傳播增加許多可能性。一來,網 路收播系統,除每週固定播送時段外,聽眾 可上網自選收聽(看)時段,受訪者還能藉 由FB轉載給親朋好友,傳播效益無限廣延。 此外,節目錄製過程相形輕巧彈性,有助於 走出錄音室接觸群眾。
有一回,我與Hugo訪問鹽埕區「壁攤」—— 一位修鞋老職人,數十年來默默窩在角落的 柱子旁工作,考量他一人服務工作,不方便 擅離崗位,加上想記錄他當下的街弄光景與 聲音變化,兩個人拉著小錄音行李箱,直接 到他那聊天,遇上顧客上門,則順勢邀請加 入,一夥人說說笑笑,衍生臨場驚喜效果。
關於一座城市的想像,在圖文之外,透過人物訪談,或者街景巷弄的聲響存錄,將能留下更豐富的記憶,傳送不同時代在地人的生動故事。未來,我們還會持續下去,希望喚起更多人傾聽城市裡多元的聲音。
註:高雄鹽埕區一處商場。
《鹽埕上時行》
ustre.am/1030R
每週三下午四點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