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Our Ways of Coffee
口述=韓懷宗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後,任職於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自此展開他的咖啡人生;由即溶咖啡到自己烘豆沖泡,三十年的經驗,練就一身好功夫。著作有《咖啡精品學(上、下)》、《咖啡學:祕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外,譯有《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咖啡萬歲:小咖啡如何改變大世界》,目前的身分除了作家之外,還擔任碧利咖啡實業顧問。
採訪̇・撰文=陳婉箐
圖片提供=韓懷宗、吳東峻
台灣的咖啡時尚早期受日本殖民影響,煮法比較日式,大多使用虹吸式和手沖;在星巴克來台後,就偏向美式風格。但自2005年後,又有了一波轉變……。
要談及台灣的咖啡文化之前,我們先看一項數據:台灣咖啡消費的人均量從10年前的0.5公斤,成長到2011年的1.1至1.2公斤,平均每人每年喝掉120杯咖啡,接近世界平均的130杯。台灣人真的很愛喝咖啡!
台灣咖啡栽植史可以2009年作為一個分水嶺,在阿里山熱帶舞曲咖啡拿下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年度最佳咖啡第11名後,激勵了原本病懨懨的台灣咖啡栽植業,業者自我覺醒,更加積極於咖啡栽植,前仆後繼地參加國際大賽。
事實上,台灣種植咖啡最早有文獻記載是在1884年,由英商德記茶行從東南亞引進鐵比卡(Typica)品種,在現今的三峽種植。所以最早點燃台灣咖啡火種的應該算是三峽,現在仍可見零星栽植。
後來日治時期(1895~1945年),因為日本人當時即盛行咖啡文化,大多由中南美洲與印尼運送生豆到日本,基於節省運費成本考量,在統治台灣後,便引進亞洲的鐵比卡品種到台灣發展咖啡產業,在雲林古坑、台南東山、屏東、台東、花蓮等地栽植,那也是台灣咖啡最蓬勃發展的時期。隨著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咖啡業也逐漸沒落。
國民政府遷台後,曾在1960年代邀請夏威夷咖啡專家來台輔導咖啡農,力圖扶植本土咖啡產業,但終因低獲利不敷高成本,農民意興闌珊,仍以栽種水果蔬菜稻米為主,咖啡只能算是附帶種植的農產品,任其在水果樹下自生自滅,遑論專業處理。因此半世紀以來,台灣咖啡喝起來,常有不雅的木屑味道,甚至有股土味,厚實度差且酸質不佳,加上價格昂貴,又有不肖業者摻雜國外豆,冒充本土豆,形象大打折扣。
直到2009年出現轉捩點,原本生產運動護具的亘上實業李高明董事長,70歲退休交棒後,在阿里山上開發有機肥,種水果之外,2006年起也嘗試種咖啡樹,2009年第一次參加SCCA大賽就得獎,非常不可思議。全世界頂級咖啡莊園都會參加這項大賽,有的參加10、20年都沒得過獎,這位老先生第一次種居然就拿下年度最佳咖啡第11名,無心插柳柳成蔭,真的是咖啡界傳奇。
亘上咖啡得獎後,使得台灣咖啡死灰復燃,同業信心大增,敢出國比賽的台灣豆愈來愈多,有幾家杯測都在80分以上,達到精品咖啡的標準。可見得台灣氣候水土適合種咖啡,品種也很好,問題出在沒有好好施肥、照料以及後製處理,才會有雜味出來。李高明就是專注在這些細節上,才生產出這麼好的咖啡豆。
我所知的台灣頂級咖啡莊園,除了亘上之外,還有古坑郭章盛的嵩岳咖啡莊園、李牧師的屏東咖啡園與阿里山咖啡王子的鄒築園。這四家咖啡後製處理很用心、品質穩定,連日本、香港、美國人都來買,台灣豆出頭天的時代來臨。
最近我也到台南東山咖啡協會協助咖啡業者改良品質。當地資訊較為封閉,原本豆子烘得跟木炭一樣,喝起來像鋪柏油馬路的瀝青,聽了我的建議後把烘焙度降下來,品質大為提升,明年也要出國比賽了。其中仙湖休閒農場、大鋤花間和村長庭園咖啡這三家很出色,還吸引香港觀光客慕名前來。
如同葡萄酒講究地域之味(terroir),一杯咖啡也能喝出當地涵養的味道,包含水土、氣候、後製與品種等。台灣咖啡早期的terroir,光是淺烘焙,就會冒出木屑、柴木與泥巴味,更何況南台灣偏愛重烘焙,因此瀝青味就跑出來了。加上台灣早期的咖啡缺乏水果的酸香味,喝起來鈍鈍平平的,不像精品咖啡入口後會綻放火花。
剛提到的這幾家咖啡莊園,出產的豆子焦糖味重、水果韻明顯,喝起來會有「酸甜震」,感覺酸甜滋味在嘴巴裡震動,而且乾淨度夠、沒有雜味,關鍵就在於處理無瑕疵。唯一缺的就是花香韻,像是柑橘味、檸檬皮的辛香等,想打進國際前十名還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