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租屋處 居所是個人生活的延伸

Cover story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趙印祥 
產品設計師。工作幾年後,覺得家應該是個人生活的延伸,因此決定搬出父母家獨立自住。改造大稻埕80年屋齡的租屋,於 2012年獲得「台北市老屋新生計畫」大獎。

 

在家的時候,經常坐在沙發聽音樂,就什麼事也不做。
在家的時候,經常坐在沙發聽音樂,就什麼事也不做。

搬來這裡之前,我其實並沒有特意要找老房子。會找到這邊,一方面是租金考量,另一方面是因為我騎自行車,必須找低樓層房子才好停放。我只能往城市的邊陲移動,沿著河岸往老社區找,最後找到了這間屋齡 80多歲的老房子。

我覺得老房子的價值,就在於空間的獨特。例如剛到這裡時,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天井。這是以前人在沒有空調的時代,以光、空氣、水,做自然調節的場所。這個老房子,屬於傳統前窄後長的街屋形式,我保留盥洗空間為半戶外的狀態(廁所、淋浴間位於室外,天井旁邊),等於你有一部分生活是在室外,在連看到天空都算奢侈的台北,也唯有老屋能給予這樣難得的居住體驗。

住老房子還會有的特別經驗是,自然訪客例如蜈蚣、蚊蟲比較多。當然牠們遷入的時候,我家的貓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發現,並發出通報的聲音。而天花板在原本的夾板被拆掉後,只剩拼接實木,隔音效果因此變得更差。有時候,下班和朋友在家喝酒聊天,聊到太開心,忘記控制音量,然後馬上就會聽到樓上傳來,鄰居敲地板「關心」我們作息的聲音⋯⋯這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以這間房子而言,如何讓傳統建築和現代化生活融洽配合,才不至於那麼突兀,我覺得是最大挑戰。這裡室內外共約 20 坪的空間,我前後花了四個多月、近一台國產車的費用重做裝修。部分家具和燈具,都是自己 DIY手作完成。我把原本的磚牆打掉,去掉隔間,只保留了拱形門。空間打開了,空氣、光和人就能在動線中自由穿透。

天井導入的自然光由窗邊進入,所以躺椅擺在窗邊,就著窗就能看書。另一邊空間放了床和沙發,我下班後若有時間,喜歡坐在沙發上聽音樂、整理思緒。我沒有特別規畫空間屬性,完全靠家具定義:木桌放哪,哪就是工作台;三、四個朋友相約來小酌時,木桌展開又變成餐桌,大家就圍繞在桌旁⋯⋯這和日本都會區地方小,所以空間或家具常具備多機能,有類似意義在。

我自己是做設計的,改造房子這件事和自己做設計的時候差不多,重點是如何理解題目?如何破題?我認為,室內空間是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想像,實踐出來的過程,也就是種個人化的詮釋,所以有你自己的身影在其中很重要。

例如在家具的選擇上,我偏好使用原始材質。 自然素材的好處就是,它會記憶你的使用習 慣。就像腳踏車的皮革椅墊,坐久了就會記憶 使用者的臀型;若是別人坐,明顯就跟原來的形狀不合。我所使用的物件,能夠記憶我的生活習慣,這件事很重要。因為這代表它跟我一 起生活,甚至從上面的痕跡、形狀,就能讀出經歷過我生命的故事。

在台灣,不少人認為,這地方不是我(買來) 的,就不想花錢改造、弄得舒服一些。但這是你的生活,與其說是為了未來、不斷忍受,而 一直處在不好的環境、負面能量中打轉,倒不如在當下好好過。因為,家應該是充滿能量、 能讓人獲得休息而後再出發的地方。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