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Outdoor Festivals
口述=陳詩婷
「是岸ShiAn Festival」創辦人之一。任職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10 組成「太初有舞」,以開放精神探索電子樂的質感與美學。
撰文=鄭雅文
圖片提供=是岸ShiAn Festival

或許是成長背景的緣故,我有著比較跳脫框架的想法。自小生活在田旁邊,所以時常在大自然中探索,沒有人畫條框去侷限住自己,小學老師當時很鼓勵同學們參與文化性的活動,音樂、舞蹈、繪畫的影響一直陪伴在生活中;然而長大後才發現一些社會的價值觀、升學壓力,其實扭曲或壓抑了人的本能,敏銳的感知、創造性,也讓我開始舉辦一連串打破常規的音樂性活動。
第一次辦音樂活動是在大學,自己找了樂團、當DJ,選在以前淡江民歌時代,楊祖珺(註)曾經表演過的閒置空間裡進行,選擇這個場地,某種程度是希望打破既定的框架,傳承並創造有趣的事物。2010 年組成「太初有舞」這個組織,陸續辦電子音樂的活動,試圖結合不同領域,慢慢奠基活動經歷。
「是岸」是一個更完整的戶外電子音樂節企劃,結合電子音樂、市集、公民論壇、藝術活動。在臺北公館的水岸旁,散步的老伯伯、騎腳踏車經過的青年、媽媽帶著的小孩、平常參與派對的年輕人,音樂交會穿梭在不同性質的人們之間,讓活動變得非常的有趣。
我們認為電子樂和其他活動是互為主體,音樂不是陪襯的角色,藉由高規格的音響設備,讓音樂的本質能忠實的呈現,選擇的音樂有一種靈性,以Techno、Downtempo、Ambien這三種電子樂為主要類型,配合河邊的氣息、風、天空,使人感到沉澱。
我很喜歡電子音樂一種去中心的特質,沒有所謂的主旋律或主要歌詞,就算是同個人聽同首歌,每次聽,也可能聽出不同音樂元素的排列組合。例如我只聽某一個高頻的鼓點,會聽到節奏的流動,如果我專注在某一個低音的聲線,聽到的又是不同的故事。是岸也扣合了電子樂這樣開放的精神,在免費的公共空間中,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我們覺得電子音樂本身就具有這樣的開放性,你可以逛市集、聽音樂、看風景,或欣賞藝術創作。
在市集的規畫上,我們強調創作本身,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理念,友善環境、關注社會等。例如「城市農夫」想推動城市農耕,用簡單的盆栽去種食物,提醒我們土地的重要性;而可清洗及重複使用的布衛生棉,代表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和對環境的反思。怎麼去使用這些東西,同時也代表著你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社會的想像。
來現場參加的朋友怎麼說
張凱包 Profile
從事網路廣告產業。大學時曾組樂團,自2006年 開始參與音樂性活動,2014年參與第二屆是岸 ShiAn Festival。
Q1:「是岸」吸引妳參加的原因?
A:我對於他們的理念很認同,不像一般音樂性的 活動以售票入場,「是岸」以線上募款的方式籌措經 費,隨個人意願捐款贊助,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 這類活動。音樂現場給人感覺和諧,電子樂沒有受市 場限制,樂風多元,從水岸廣場望出去,可以看見河 流、樹林,音樂與環境呈現很自然的氛圍。
Q2:妳認為「是岸」這個活動的獨特之處在於? A:大部分電子音樂表演場地可能以樂迷居多,但這
裡卻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例如打扮很有個性的表演
藝術系學生、單車族、親子家庭、DJ 音樂人,大家想 待就待,想走就走,很自由。
Q3:現場令妳印象深刻的活動是?
A:行為藝術表演總是無預警的發生,例如在路上突然滾過來的玻璃罐,發信封表達自己想法的藝術家等。這些表演似乎隱藏了一些社會意涵,像是其中一 個藝術家身上掛著許多電子狗,它們彼此間沒有太大 的差別,讓我聯想到許多人家裡養的寵物狗,好像已 經變成被人類操縱的一種生物。在當下接收到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而有了各自的解讀,是行為藝術很有趣的一部分。
藝術表演主題為「異次元發生」,在突發的角落發生的行為和裝置演出,刻意去挑戰大家對於音樂和藝術的想像。其中有一幕很有趣,在大家跳舞的舞臺上,突然有人拿了棉被在舞池中睡 覺,另外一個人還摸著睡覺的人的頭;另一名藝 術家穿著白衣,把身體當畫布與畫筆,配合音樂 的流動與節拍創作,很有機的表演模式。
籌備的過程中,我們挑戰了一些界線,例如以線上募資作為經費來源,第一次進行難度很高的派對公共論壇,大量的行為藝術等。這些嘗試與突破,向內看到了自己,向外看到了目前的極限,更知道該往哪些地方摸索跟突破。也落實我們從不耽溺於舒適圈,而一直自找麻煩、苦中作樂的團隊性格吧。
如果這世界存在一個彼岸,你覺得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是岸」,是一個音樂計劃,也是一個提問。我們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在找尋一個什麼,藉由音樂的力量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從中看見自己、看見別人,開始思索人生的重要課題,追尋心目中的彼岸。
註:校園民歌歌手,淡江大學畢業,為70 年代「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