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奕成
歷來的正職都跟金融有關,在台北紐約東京香港上海哈拉雷 工作過,也幫忙過電影雜誌出版社。寫東西不為發表,想要 風乾現在的記憶和思維,老了以後下酒!
插畫=沈建宏
設計人,也是生活設計家。設計作品在生活中時時處處可 見,繪畫作品空靈難得一見。
有幾年間,常常需要離開台灣遠行,為期從兩、三天到幾個星期不等。記憶最深 刻的一次,是在經歷了幾天兵馬倥傯的陸空接力之後,飛機降落在我印象中從來 沒見過的航站航廈,步出機艙,還沒看到任何指引,我還是能輕易判斷出自己回 到了台灣。
是因為皮膚幾乎馬上就要滲出汗水的熟悉濕度嗎?是因為眼前的新航站航廈不明所 以的似曾相識嗎?還是因為呼吸進口鼻的空氣就像孩提時的飲料一樣順口嗎?很可 能都是。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直觀的熟稔的「氣味」。
每個地方都有與眾不同的氣味。這「氣味」到底是味覺、嗅覺還是觸覺,我也說不 上來。但是我知道,每當我從台北跳上列車到南台灣,一走出高鐵或鐵路的車廂, 「氣味」就是不一樣。或許差別不大,但是不必經過理性的思辯分析,我就能輕易 辨別其中的微妙的差別。許多人都說,第一次出國,就能輕易分辨各地的氣味不 同,最簡單的就是:他鄉的乾燥和台灣的濕潤,但是除了空氣中的濕氣之外,還有 很多很多幽微動人之處,像是習慣了人工的汙染,不見得適應自然花粉的香氛。後 來我養成一種習慣,只要到了一個新地方,就會找時間閉起眼睛,嘗試記得那些氣 味。朋友們遠道而來,造訪台灣,我也會鼓勵他們閉上眼睛,試試「氣味」。
即便相同的地方,每個時代也有與時不同的氣味,主要也是混和著味覺與嗅覺。 三十年前的台北清晨,聞得到市井間,前一夜遺留的垃圾異味以及燒餅油條蛋餅小 籠包的煩熱香氣。二十年前,則轉變為美而美早餐店的三明治加奶茶,不知不覺 中,如今清晨的街頭,到處飄揚咖啡濃郁蒸釀的香氣。也不知是人少了,人散了? 還是城市變大,空氣中的汙染少了,街頭也少了擁擠的氣味,往往覺得陌生途人, 比以前距離更遙遠,城市的氣味有了改變。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原來我自以為 是、訴諸自覺的「氣味」,也不過只是粗淺 的味覺和嗅覺的綜合體,有一日看到蔣勳的 《美的覺醒》,才知道味覺、聽覺、嗅覺、 視覺、觸覺,五種感官並非完全被分開,其 實彼此之間剪不斷、理還亂。我赫然發現, 原先敝帚自珍的「氣味」不只是閉上眼睛的 感受,即使連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你也可 以說,「設計得很有台灣的氣味」。
我常常想像著:在每一年最開始的時候,把 過去一年值得記憶的東西留下來,再寫下 對未來一年的心願,丟進所謂的「時空膠 囊」,在數十年後挖掘出來細視。我會把我 的日記、心情,當年最喜歡的東西放進去, 現在也考慮可以放進DVD等影像,但是總 有什麼東西放不進去,像是嗅覺芳香一樣的 「氣味」,就無法放進去。我也想像不出, 在我出生前的東西聞起來如何。
再想像著這個時代的電影院,影像都3D了, 還是很難添加味道,因為在窄仄的空間中, 不同的氣味會一直堆疊在一起,所以在種種 感覺沖泡出的「氣味」中,最直接衝鼻而來的嗅覺,畢竟還是最難窖藏與分享的。
因此當有朋友來到台灣時,我會帶他們到海邊,我們便閉上眼睛享用海岸的鹹味,風來 時帶有鹽滷的滄桑,浪打來時彷彿又有稀釋 的清新。每當我們到了山林之間,放開五官 享用山間的野趣,風吹過來時有樹葉、花朵 的清香,地上的泥土又有腐爛再生的混搭氣 味。台灣雖然小,但是地形地貌豐富,海拔 從海平面直竄四千公尺,所謂台灣的氣味, 是豐富的有機體。
英文的鄉愁(Nostalgia),說的不只是對 故鄉的懷念,其實是對某個時間或空間的懷 念。我們整個社會的懷舊,也是一種鄉愁, 就算只是對於造訪過的地點的懷念,也是一 種鄉愁。於是當朋友不遠千里而來,讓我導 遊幾天之後,我總會讓他們想想這幾天最喜 歡的地方,然後我說:「台灣是需要來更多 次的地方,記得你的喜歡,那將是你未來的 鄉愁。」這片土地,有迷人的氣味,隨著時 光流轉,彷彿又添了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