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畔的市仔頭
承載歸鄉夢想
一個市場 拜訪雲林西螺東市場
台灣很多的鄉鎮都有老街,這些老街的基本構成要件,不脫成排的老房子以及各色特產店家。而雲林西螺的延平老街,除了處處可見日據時代保留至今的巴洛克式建築的街屋外,老街中段的東市場已有八十年歷史,幾經起落,甚至一度瀕臨拆除的命運,三年前規劃重建後,聚集了愈來愈多的歸鄉年輕朋友開設的風格小店,讓周遭的老街區有了新生氣息。
現在的東市場,外觀有整齊劃一的招牌,正面入口的牌樓女兒牆,與延平老街上的牌樓厝相互應,走入市場內,日式木造簷廊與房舍,看得出歲月的痕跡,而市場裡仍有不少資深住民居住。市場中央有個廣 場,平時是在地人的聊天聚會所,週末假日,廣場上會不定期舉辦的藝文活動與小型市集,吸引外來遊客。
從當地的耆老口中得知,在清末民初,西螺是距離濁水溪畔最近的聚落,憑藉地緣優勢,延平老街與渡船頭附近的市仔頭(東市場)就是台灣中部的船運貨物交易重地,因此昔日的延平老街至東市場以及後側的市後街,是西螺人口密度最高、極度繁榮的街區。1935 年興建東市場時,是利用蓋西螺大橋剩下的竹子和棚架搭建而成,經歷地震、戰爭,以及人口大量外移等環境變遷,以及當地社區團體的積極努力爭取 重建,才有今天的樣貌。
走進東市場,昔日的人聲鼎沸,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有意思的小店。像是正門旁的柑仔店,用斑駁的木頭菜櫥來當陳列架,擺放了許多古早味的零食、童玩等,讓人回想在物資不寬裕的六、七〇年代,這些零嘴小物就是童年時期最大的滿足。
在柑仔店旁,另一家以台語命名的小店「加溫刀」,是從小在西螺長大的陳家姊弟開設,原本都在外地求學工作的他們,因為不忍看到西螺昔日風采不斷流逝,因此做設計的姐姐和學企管的弟弟決定聯手推廣西螺美食與名產,一開始原本在網路販售,銷售日益增長,給了他們信心,於是,一年前弟弟決定辭去台中的工作,回到東市場經營實體店面。
西螺有句打油詩說道:「濁水溪,烏濁濁。西螺菜,銷寶島。上出名,豆油膏。西螺米,牌子好。氣味讚,免廣告。」因此,加溫刀裡有手工釀造醬油、西螺米等特產。擺放在門口復古皮箱上的「芒果牌咖啡」是來自雲林荊桐老中藥舖第二代,將頂級咖啡、茶葉等,用中藥材包裝的創意來販售。
店裡還有用古坑柳丁做的手工皂、崙背紙廠設計的瓦楞紙文具⋯⋯僅有五坪大的店裡,可以看見許多來自雲林各地的文化特色與創意。
東市場裡有不少小店,其實是藝術家的駐點空間,聚集了竹編、繪畫、陶藝、木雕、拼布等類型職人。像是,在市場轉角開設「聿之坊」的黃小姐,也是西螺人,擅長花布藝術。回到西螺後,開始利用在地最容易取得的絲瓜布作為創作素材,街坊鄰居除了好奇她能將絲瓜布做成拖鞋、燈罩、花器等,也會主動提供家裡多餘的絲瓜布到工作室,這種小鎮才有的濃厚人情味,讓她的創作生活變得更豐富。
廣場後方有一間今年夏天才開的「Life Manner School早安咖啡」,大片落地玻璃窗和簡潔空間似乎和舊市場有些衝突,但是合夥開店的小葉和朋友都是雲林人,他們回鄉開店只是希望把有設計感的生活帶入舊街區,期待激盪出不一樣的樣貌。
東市場後方的市後街,曾經是西螺最熱鬧的街道,有西螺第一間餐廳「明正食堂」,還有第一間純木造街屋的「西螺旅舍」,不過現在都只剩下殘破老舊的外觀,駐足於前,只能想像四、五十年前的輝煌歲月。
市後街右轉延平街還有 1940 年興建的「西螺大戲院」,因歇業已久,外觀殘破不堪,但是經過耆老的解說,才知道這棟已有 70 年歷史的建築,當時是以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正立面巴洛克弧型山牆,二樓有露台,通體洗石,藻飾紋路,附氣窗及百頁木窗設計,是當時新浪漫主義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
走一趟西螺東市場,可以看見歷史與文化變遷,也看到年輕人歸鄉開店的夢想與行動,被小鎮市場裡的質樸人情與熱情感動。▍
雲林農業博覽會X親親小旅行
電話:02-2516-2260
郵件:yunlin@l-in-style.com
Facebook:親親小旅行,讓我們看雲去
文、攝 鄭曉雯
鄭曉雯 文字工作者,閒暇之餘,喜歡逛菜市場,期待在書房搖筆桿和在廚房拿鍋鏟的時間可以平均分配,就是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