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季節 人和土地的故事
撰文.攝影=徐紫柔
大學唸的是電影系,曾參與電影及動畫製作,最感興趣的是說故事這件事。2012年台北詩歌節以影像詩《異鄉人》獲得評審團大獎。

俗話說「冬節食烏正當時」,每年這個時候是烏魚繁殖的季節,冬至前十天到冬至後十天是最佳捕獲的時間,漁民這個時候是最忙碌的,海口人總會操著特有的腔調這麼說:「要去,黑影,毋去,吊鼎。(註)」出海捕魚常常只能看到黑影,不是早出晚歸,就是晚出早歸,這句話可說是道盡了討海人的辛勞。
烏魚從卵孵化到成熟,需要二至三年,在每年冬至過後,會從北方洄遊南下產卵,經過台灣海峽,從新竹,鹿港,一直沿著海岸線南下到屏東南方。烏魚很奧妙,它的卵會隨著氣候調整大小,當烏魚貼近台灣沿岸的時期,是它卵巢最成熟的階段,所以台灣產的烏魚子特別肥碩。雲林縣沿港地區養殖烏魚的產量占台灣最大多數,製作烏魚子的技藝在全國比賽中更是常常拔得頭籌,屢獲好評。其中,雲林縣的劉厝社區就是以種植花生及烏魚子為主要產業。
造訪劉厝社區,村裡淳樸的三合院、古厝、傳統石磨及百年古井,在這裡古老而幽遠地佇立,穿梭在斜巷中,享受柚子花的清香。沒有喧鬧吵雜聲,只有樹葉婆娑和居民的聊天聲迴盪在這古樸的農村,讓人不知不覺緩慢悠走。造訪時剛好是冬至前後,碰巧壯觀的曬烏魚子景像,數十列的烏魚子陳列排開,陽光洩落下,像是金黃色的一片海。
捕撈到的烏魚子,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雌魚進行採卵、清洗、去血絲、鹽漬、脫鹽、整形壓平、風乾,其中日曬的過程必須經常翻轉烏魚子,使其曝曬均勻,等這些繁瑣過程處理好之後,最後才送上客人的手上。關於劉厝社區的烏魚子產業,有一個溫暖的故事,這是來自於劉厝社區發展協會蔡碧聰理事長的人生故事。40年代雲林還沒有烏魚子,當時蔡女士的爸爸和五位年輕人到高雄去學做烏魚子,之後把產業帶回了故鄉─口湖鄉蚵寮村,返鄉的人為家鄉帶來了改變。
在蔡女士二十二歲出嫁至北港時,當時家境並不富裕,沒有綾羅綢緞,也沒有金銀玉器當作嫁妝,出嫁的時候,父親送他一片烏魚子對她說:「爸爸沒有珍貴的嫁妝送妳,我把製作烏魚子的技藝傳給妳,希望妳不要忘記自己是討海人的女兒,也要像烏魚一樣,記得每年回家看看爸爸。」蔡理事長說:「我感謝爸爸將他的傳承給我,讓我有口飯吃,而且可以再傳承給兒子」。她回憶起爸爸的精神時仍十分欽佩:「他很認真,很用心,記得小時候看他在擺烏魚子時,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到最好,我只能在旁邊看,不能動,爸爸說最後的鹽漬整形最重要,一定要認真用心,如果烏魚子在這個時後破掉了,價格就差很多。爸爸就是做事都這麼認真,這其實也是做人的道理」。
雲林縣因為這個故事請了創作者吳詩婷做了一本繪本故事書,書名就叫作《用不完的嫁妝》,裡頭細訴過去點滴深刻的在地美麗故事,關於人與海洋的依偎。故事中的一段話:「在自己的故鄉做起事來,才有份踏實的感覺。」來自五個年輕人心底的呼喚,無所畏懼的搭上夢想列車,把烏魚子的產業帶回故鄉,這份技藝是無價的。
這碰巧不也是多數離鄉背井,北上打拚的中南部人的最佳寫照嗎?到了冬季,我們終於可以與家人好好團圓,享受短暫卻珍貴的相聚,之後,又像烏魚一般,必須游回北方,再回到都市打拚。
「要像烏魚一樣, 記得每年回家看看爸爸。」這句話不只在繪本裡,好像存在每一個遊子的心裡。
當你信步在劉厝社區,你可以看到那曬過太陽,一片片紅灩灩的烏魚子,在冬季暖陽的照耀下,閃著澄澈的色澤,這裡不只有泥土的味道,烏魚子和它的故事,也讓農村多了一股海味。
註:無論是出航或歸航,出海人看到的都是黑影。若不出海捕魚,烹飪的鍋子沒有用,就吊在牆上,意指沒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