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老店 保存完整的繁體鉛字行
撰文.攝影=徐紫柔
大學唸的是電影系,曾參與電影及動畫製作,最感興趣的是說故事這件事。2012年台北詩歌節以影像詩《異鄉人》獲得評審團大獎。

對於一個字的產生,你的記憶會是什麼呢?是手拿鉛筆,筆蕊和木頭產生的木香與碳香,還是原子筆過多的水,暈滿紙張的畫面?或是,你對字的記憶,只剩下敲打鍵盤的聲音?位在台北市太原路上的「日星鑄字行」是全台灣最後一間鉛字鑄造廠,即使平版印刷與電腦排版逐漸取代了鉛字,但,老闆對字的情感,從六個言簡意賅的文字「昔字.惜字.習字」就可以感受到他與字緊密的感情連結。
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是整排浩瀚陳列的鉛字,在木製櫃上安靜的待著。耳畔傳來鑄字機喀喳作響運轉的節奏,機器裡350度的焰火與銷融的鉛,在銅模裡灌注鉛字,放涼,以水冷卻,這是鉛字的誕生。這裡的每一個鉛字,充滿了哲意,不論它的字型或大小,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年約60歲的張介冠先生,對於這項鑄字工藝的特殊感情和愛好,投入40年的心力,活版印刷鉛字是由篆刻師傅刻出來,再去製造銅模,這樣的製作過程,可以稱上一種創作,創作來源是以手感為主。鉛字觸摸得到,它一撇、一捺、一點、一鉤都極富動態感,這樣的觸覺跟電腦打字是迥然不同的。每次的製作過程裡,所鑄的每一個鉛字,即使是同一個字,在機器不同的狀態下,都會有些許的差異,用肉眼是很難辨別的,這樣的細微差異,是電腦做不到的,因此每個字都是師傅鑄出來獨一無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狀態。日本作家港千尋(註),出了一本關於活字版印刷的專題書《文字的眾母親:活版印刷之旅》,他稱這些製造字的銅模為文字的母親,鉛字不只是無意識重複的複製加工,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創作。
這樣小而輕的字,從漢朝乘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經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書寫狀態十分完整,到了五四運動為了打破文盲的狀態,有更多人學習漢字的寫作。現在我們閱讀二千年前的文字,仍可用不同的發音或是方言來讀寫,圖形可以是傳遞訊息的符號,不會改變它本身的字義,這就是表意字的功能,不同排列組合可以了解單一個字的意思,甚至創造不同的意義。這是其它國家用音呈現、以詞為主的字無法達到的。
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靠近展櫃,沒有玻璃阻隔,用手挑選感受鉛字在手上的重量和溫度,這和華美的大型美術館不同,這是張老闆給人體驗鉛字的方式。如果把這些鉛字像博物館般放在玻璃櫃裡擺設,鉛字是遙不可及、無法觸碰。我們需要活的東西,尤其是文化,需要跟參與者產生互動,如果只是美美的陳列擺設,人們走進館內和離開,什麼也不會改變。直接的接觸能使我們觀察這些載體,學習字的結構表徵與工匠的技術感情。
目前張老闆正進行復刻計畫,將這一批字模數位化典藏,這是一項相當繁雜的工作,在其它國家,像日本、法國,這樣數位化的工作是由政府的專任部門所執行管理。但目前張老闆集結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幫忙典藏的工作。這些字體的發展累積百年,老闆希望保留原來的內涵,如今,舊的銅模陪我們走過歷史,已功成身退,接下來新的鉛字有新的使命,繼續傳承文化的責任。
註:港千尋,1960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國際知名攝影家、評論家、影像人類學家,大學教授及藝術策展人。
日星鑄字行 台北市太原路97巷13號,02-2556-4626 rixingtypography.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