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音樂活水滋養 老街廓裡耕耘音樂綠地

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臺中.MUSIC想像

口述.帶路人=王雁盟
誤打誤撞進入音樂圈,參與電影配樂獲得金曲獎肯定。一次旅行中愛上手風琴,曾發行「漂浮手風琴」專輯,即蕭青陽入圍2005年「葛萊美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之作,現忙碌於經營咖啡館與音樂創作之間,偶爾仍會跟隨歌手四處巡演。
撰文=葉思吟
攝影=Debbie Kuo

 

p01 (1)
臺中應該要有一個能讓人觀賞樂團表演的空間,這是王雁盟的心願也是進行式。

 

六年前,因為過敏問題,加上在臺北音樂圈工作有點倦怠,認真思考要回到好天氣的臺中居住,卻發現這個城市缺乏能夠聆賞音樂表演的空間,於是,開啟創辦Forro的連串行動。

稱此為連串行動,是因為在我心裡,這個空間始終處於變動與發展的狀態,無論是音樂類型,或者如何設計成為適合音樂展演的基地,都還在不斷的實驗中,甚至觀眾的屬性與能夠接納的樂團特質,也還在摸索與多方面地嘗試。

 

打造一個有機的開放空間與周遭環境及音樂一起自由生長

我一直相信,每個空間都會長出自己樣貌,如同每座城市性格衍生出獨特的生活風格。當我嘗試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時,搭建一處屬於臺中人獨有的音樂展演空間,更覺得這是一件有必要且深具意義的事。尤其,對於我這位無樂不歡的音樂控,渴望能在自己喜愛的城市裡,提供居住在此的樂迷,想要觀賞樂團演出,便能有一去處,並且是適合獨立樂團表演、盡興發揮的環境。

創立適合樂團展演空間,並不如想像中簡單。首先,必須確保隔音問題,不能打擾鄰里是重要關鍵,尤其進駐住宅區更需戒慎恐懼。再者,為滿足樂團演出盡興及音質表現素質,整體空間設計上有相當講究,否則好的樂團為了口碑與演出水準要求,未必會願意「屈就」,這些都是在創建Forro時,即列為非常關鍵元素。

畢竟,不同於一般咖啡店只是播放CD欣賞,各式各樣樂團演出的規格與要求各有不同,若期待演出者與台下觀眾能賓主盡歡,設計和提供適合空間絕對重要。作為音樂人,我特別能理解樂團人的想法,所以盡可能去達成彼此需求。

原本就喜歡臺中精明商圈一帶,自三街到六街的老屋庭院、街廓花樹,展現某種城市生活姿態,附近有一間風格獨立、小清新的胡同咖啡,我曾是常客,後來決定回臺中,自然而然就來到這一區,剛巧遇上有屋出租,一眼便看上,再經過大幅度屋況修整,逐漸呈現出如今面貌。

一樓咖啡館兼展演空間,前後庭院設計走簡約風,保留綠樹與草皮,在城市裡顯得珍貴,令人賞心悅目,不只客人愛逗留拍照,更成為店裡的活招牌貓咪呼朋引伴遊憩之所,甚至後來進駐店家也模仿「留白」,無形中帶動老街廓復興風潮。慶幸的是,我們與隔壁鄰居之間留有一段距離空間,當初最擔心的音量問題,反而未造成太大困擾。

不過,考量展演舞台與觀眾區需求,室內裝潢採大刀闊斧改造,在取得屋主同意下,將原本樓梯打掉,換上視覺裝置美化,只是,樓梯沒了,該如何上樓呢?

結合樂團的住宿與表演 也讓「居住臺中」多一個可能剛巧我思考獨立樂團四處演出時,往往經費比較拮据,而且舟 車勞頓,倘若演出單位能提供免費住宿,對他們來說便利許多,接受邀約意願也會增高,因此索性把整棟空間做全面性規 劃,二樓重新隔間闢為B&B,從庭園另搭建樓梯獨立進出,類 似一種前後舞台區隔的概念,除提供表演者開演前休息場所, 平日也開放樂迷預約住宿。

這些年,陸續邀約包括陳昇、林生祥、原民與日本獨立樂團等演出,選擇音樂品項包羅萬象,加上自己熱愛世界音樂,無論是手風琴、阿根廷探戈或者臺灣客家歌謠都喜歡,鍾情他們內在底蘊與深厚傳承。總希望藉由我們的邀請演出,提供臺中人更多元音樂接觸管道,以及對於音樂風貌的另一種想像。

旅行,音樂與B&B,對我來說是一體多面。源自於西班牙語 Forr’o的店名Forro,蘊含著For All, We Share的精神,也正是我想傳達意象的最佳詮釋。期待未來臺中人,或來到這城市旅行的朋友,能夠經由Forro,對臺中這個城市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回憶。▍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