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記錄13種古老漁法 遇見討海人的寧靜之心

Cover story  On The Road

Daisy・彰化人,喜歡走路、聽故事,目前任職於出版社,志願是「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去年夏天,因參與《討海魂》書籍編輯企劃,拜訪了全臺12個與海搏鬥的漁人。


撰文=駱亭伶
攝影=
Daisy

清晨漲潮的石滬,是環島途中最寧靜美麗的定格風景。
清晨漲潮的石滬,是環島途中最寧靜美麗的定格風景。

投入出版工作,是想接近有故事的地方。回想21歲那年,我曾經搭便車環島,繞了四分之三的臺灣,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出走探索。去年協助編輯《討海魂》一書,工作地點突然從吹著冷氣的辦公室移到了海邊和漁人家,陸陸續續跑了金山、南方澳、臺東成功、花蓮靜浦、苗栗後龍、彰化芳苑、高雄、屏東、綠島、蘭嶼、馬祖和澎湖吉貝,意外展開四個月的非連續性環島旅行。

說起來有點好笑,這趟旅程的起源點,是社長在辦公室嚷嚷著「好想去海邊玩」。再則他看到《科學 Science》期刊上聯合國的報告,2048年海洋資源將因過度濫捕而枯竭,或許有一天餐桌上的「年年有餘」,不再是理所當然。我們決定尋訪在資本主義浪潮下,仍頑強使用傳統漁具和漁法的漁人,挖掘出背後的現代啟示錄。

臺灣四面環海,但我對海洋很陌生,尋找採訪對象比想像中困難許多。先區分東海岸、西海岸和離島三塊,蒐集資料,整理出12個地方13種漁法。過程中發現包括打樁、牽罟、鰹竿釣等一半以上的漁法幾乎快消失了,只剩下漁具和紀錄片。於是先請各地文史協會推薦碩果僅存的達人,親自到當地拜訪,再正式進行採訪拍攝。

吉貝的石滬達人柯進多帶著孫子去石滬裡捕魚,祖孫背影相當可愛。
吉貝的石滬達人柯進多帶著孫子去石滬裡捕魚,祖孫背影相當可愛。

比起前進,等待才是這趟旅程的主旋律,在等待中,慢慢了解漁人的勞動習慣和作息。每日的行程不一定都能事先約好,漁人是跟著潮汐和海象走,對他們來說,捕魚永遠是第一要務,時間點一過,一天的獲就沒了。所以我跟同事總是一早起來,先去看看達人的船還在不在,一路上達人們忙著捕魚,我們則忙著「捕獲野生達人」。

無法掌握的時程不免讓人焦慮,但也有趣事發生。記得到屏東旭海村去找八卦網達人姚金龍的那一天,一直到下午他才出現,問他哪去了?「我去銀行提錢。」看到達人嚴肅的表情,不敢再多問;後來才知道,銀行提錢是指去抓高經濟價值的龍蝦。第二天早上遇見時,他手上提著三隻剛捕獲的大龍蝦,當天不但順利完成採訪,還煮龍蝦請我們,這輩子吃海鮮最多的時候就是在這趟旅行之中。

最緊繃的是五月到蘭嶼東清部落採訪拼板舟,不巧碰到部落有人生病過世。按照達悟習俗,服喪期間,全村都不能下海,連談論都是禁忌,得等到喪家先出海後,禁令才能解除。記得那兩天我們總是坐在涼亭發呆,望著海灣,突然看見一艘拼板舟划出去,緩緩繞行了一圈,原來那戶人家是用這樣方式告訴族人,「可以的,大家可以出海了」。頓時體驗到達悟文化是如何透過儀式把族人緊緊牽繫在一起,共同去經歷生命的旅程,傳統其實就在現代裡。

最後一站,是到澎湖吉貝採訪石滬和抱墩漁法,下午跟著達人巡石滬,親自踩上又熱又燙的石滬。很幸運的是,剛好碰到由當地石滬 達人組成的吉貝保滬隊,將在隔天清晨到海 上修補傾頹的石滬,我們獲得了隨行拍攝的機會。記得清晨四點,漲潮的水面淹過了石滬,突然置身於一片寧靜的汪洋之中,像極了李安電影中《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場景。

想起達人說,疊石滬時,放一顆石頭,同時要思考下一顆石頭能不能插進來,就像下棋一 樣,每一步都要留後路。看見這群海上男兒戴 上潛水鏡,充滿男子氣概地跳入海中,合力打 撈搬運一顆顆重達百斤的石頭,忍不住在心中 吶喊:「好想嫁到漁村!」原來當有真心想要守護的事物時,專注的眼睛會閃出一種光芒,那 樣的眼神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最有感觸的是在彰化芳苑採訪海牛採蚵,其實我家就在芳苑,離海邊不過十分鐘,卻是第一 次踏入蚵田。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急切地想要認識外面的世界,原來自己家鄉這麼精彩,正是那樣的生活,孕育了我現在的我。

以前我覺得做事就要像媒體,速度要快,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走過一圈,我看見海上職人很不一樣,他們只是認分地每天做一點,慢條斯理中卻不失力道,儘管當下,不管是漁人的技法、漁村風景,還有漁人的生活型態,全部都在快速消失當中,但是我相信那份內斂安穩 且強健的力量,並不會消失,它一直都在默默地影響著他們的兒女、家人,也影響了在旅途中相遇的我,這是我在這趟旅程中,覺得最珍貴的。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