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智維×桑制庁】生活共同累積出來的東西 就是巷弄裡的文化

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採訪・撰文=曾虹琳
文字整理=林佳諭
攝影=陳昭旨
場地提供=時常在這裡

螢幕快照 2016-07-19 下午5.00.53

桑制庁
做插畫、動畫和視覺設計的四人團體視覺職人工作室。成員除了圖中桑德、圖左Xtin外,還有匹特及札司丁。創作的精神本質圍繞在台灣文化和人們情感,2012年11月出版「台灣巷弄」一書。

游智維
宜蘭人,現居台北台南兩地,2008年創辦老房子事務所,推動老房子的保存與再造,現職為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提供台灣和國外深入在地的文化旅遊,帶大家到各地去做生活有關的體驗。2013年即將推出—「離題旅行」。

游:我記得第一眼看到你們的新書《台灣巷弄》封面圖畫的時候,我就說「哇!這個如果有原版的話我會想收藏。」為什麼?我自己在解讀,這幅畫不只是一台車子上載了東西,其實它就是台灣的縮影,台灣一直在往前跑,可是我們有好多的東西不斷在累積。

德:我們的創作都是圍繞著台灣,這本書是用更深入的角度去看台灣的巷弄文化,然後把它表達出來。我覺得台灣的強烈代表文化是建築,你看公寓每一層都有各自的特色,紅色大門、鐵窗、紗窗、磁磚,台灣人也很會善用空間,包括鐵皮屋加蓋、陽台往外推掛衣……等,它其實很雜亂,但卻變成屬於台灣巷弄之間一個很鮮明的特色。

六、七○年代老房子牆上的磁磚拼花樣式。

六、七○年代老房子牆上的磁磚拼花樣式。

游:台灣是一個混亂的社會、是很複雜的,這些東西你要承認,因為那是我們最美妙的地方。從最早南島語系、平埔族、荷蘭人、漢人、日本人、中國各省到現在東南亞新移民,台灣的包容度很大,台灣人與眾不同是因為過來的人都不好過,所以這些人的韌性都很強,總是在最少的資源下去長出一個樣子,這個就是台灣的個性,要了解自己才知道優勢在哪裡。

Xtin:我覺得台灣巷弄文化最有趣的就是表面上看似雜亂複雜,但是最棒、最值得贊許的地方就是生活其實很自由,那是精神面。很多人看到歐洲街景後會覺得台灣好醜,因為歐洲政府會限制大街巷弄要重新粉刷或什麼都必須要申請,可是台灣很尊重每個人怎麼呈現他住家的方式。如果用法規講,可能沒有一個法規的限制,但事實上是給人民一個很大的居住自由,我認為這是台灣最難能可貴的。

德:現在常在提都更,要蓋成很摩登現代的建築,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建築是很有特色很好看的,不管是公寓、國宅的鐵窗、紗窗、鋁窗都好,這是從環境的關係去建立起來的外貌,它在台灣存在這麼久,也成為了台灣的記憶和象徵符號,應該試著把它保存下來,去加強鋼骨結構、內部空間、排水系統,但是外觀部分我覺得是值得保留的,這些是台灣真正庶民文化的產物,就像迪化街現在還有延續更早期的台灣老建築樣貌。都更掉卻也同時把很多人的記憶抹滅,只能靠相片去回憶。

游:當柯比意和當代建築大師提出了屋頂是平的,把空間做了一些新的可能性之後,所有全球的建築都走向這樣子。但是古時候從北歐木屋到東南亞原住民屋子,到日本、中國誰蓋平的建築?沒有人會把屋頂做成平的,因為那會積水(雪)。所以我們通常是被某一個非常強烈的思想影響,植入你的腦袋裡面,告訴你那個東西才叫做美。我覺得台灣缺乏的是我們對自己的東西沒有自信。當今天香港的招牌不是長那個樣子,街上全部乾乾淨淨,你也會覺得香港沒什麼了。當一些事情消失,你以為記憶裡這些都不存在,當你沒有過去,自己的未來到底在哪裡你都不知道。

Xtin:其實文化就是一種傳承,我們是從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接收到這樣的台灣文化,是跟他們一起生活成長所沿襲下來的習慣。

游:這幾年中國像韓寒很多重要人士來到台灣,都覺得「台灣的人」最吸引人,可是人情味是不具象的,它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那人情味通常發生在哪裡?其實都發生在巷弄裡。因為大部分大街上是做生意的地方,很難有精神去跟人產生更長時間的互動,唯有在巷弄內的步調比較慢,在巷弄裡做生意的人,有時候做生意的方式也不太一樣,自然而然就會走出不一樣的方法來。

德:我的家族來自迪化街,小時候常常會回去,在那裡看了很多很台灣味的台北。因為長輩是在迪化街做生意,那個商場上大家街頭巷尾自然而然會有一些互動方式。例如今天早上一看到你,他就會說「你還在喔!(台語)」就是會這樣子,常常會聽到,我覺得這聽起來還蠻親切的。

游:對!就是這樣子,遠遠看到就說你還活著喔?其實他是在跟你講說「看起來蠻健康的」。我和老同學看到第一眼會直接先幹譙,然後就說「啊最近是在衝殺(台語)」。朋友之間其實大可不用那麼禮貌,因為大家都知道那不是要罵你,那是一個問候語。

Xtin:應該是說利用這個問候語去把大家的身段擺到一個水平,這個時候就沒有什麼好ㄍ一ㄥ的,大家就放下那個身段和距離感,不管你是什麼身分。

游:我很喜歡打電話回宜蘭跟奶奶哈啦,她一聽我亂講話,就會罵三字經,然後我聽到她罵三字經就覺得好溫馨喔!代表她還有力氣去鬥嘴,去罵人。

德:我小時候每次不知道要去哪裡玩,就會去土地公廟外面玩,看到有神就會去拿香拜一下,可能一天就拜了兩、三次,所以到現在只要經過土地公廟可能都會去拜一下。或者經過廟就會去聊聊、分享自己的心情,說說今天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可能就站在神明面前啪啦講二、三十分鐘,我才離開。

游:我兒子剛滿一歲,他看到家裡面的公媽就知道要拜拜,連翻書看到上面有廟他手就舉起來拜拜。從拜拜我想到一件事很有趣,護身符,台語叫做香火,以前爺爺奶奶去廟裡拜拜,都會要你把這個東西帶在身上,而小時候總是想要把它拿掉,因為你會覺得好丟臉喔好難看。一直到我專科畢業出國自助旅行,我去廟裡求10個或20個,過完爐之後就捐個100、200塊的香油錢,在國外遇到外國朋友,我就說送給你一個護身符。

Xtin:我也有送過外國朋友,他們都很喜歡,他們都覺得是很有特色的東西,覺得好有趣好好看。

游:有台灣的特色,而且還可以保平安。

德:我覺得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紅白塑膠袋也很具代表性。紅白塑膠袋在台灣其實有很長的歷史,小時候的記憶裡面,紅白塑膠袋就像是爸爸媽媽帶回來,裡頭裝滿新鮮食材、平價美食的提袋。它就是一個很貼近庶民文化的代表。以前開學去文具店買橡皮擦、鉛筆盒,也是給你一個紅白塑膠袋。所以我覺得它就是裝滿著台灣不同面向的袋子。

游:講到物品的話我倒覺得汗衫就很符合我們台灣人。閩南人穿、客家人穿、外省人穿、原住民穿,為什麼?因為台灣島嶼氣候適合我們穿,第二個它很便宜,隨便買都買得到;第三個,它外出居家兩相宜,如果弄髒了,還可以當抹布,最後剪成幾段再丟掉。台灣的個性不就是這樣子,它多元融合,可以用到最後、符合各種場域使用。

Xtin:文化最有趣的就在於那是大家共同的記憶,所以它形成了一個文化,它是一個團體或一個族群會產生的一個一講就知道是什麼的東西。

德:像中秋烤肉,這個時間大家出來蹲在馬路上聊天,就好像回到早期台灣這樣子大家互相去問候聊天那種情感,我今天家裡煮得豐盛,找一些鄰居大家過來吃。常有人會說中秋節幹嘛烤肉,換個角度它也是在鄰居、親朋好友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

游:去年好像就有在討論中秋節不應該烤肉。我自己習慣不從具象去思考,是從人的地方去想這些事。什麼東西應該要被留?我覺得是「心情」那件事情應該要被留下來。我當然支持烤肉,那是一個凝聚。就像台南遶境,雖然晚上12點還在很熱鬧,有人會抗議不能睡覺,但我認為一年裡面有幾次遶境?這是祖先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值得尊重。

文化是生活累積出來的東西,現在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便利商店,有一種以前雜貨店的感覺,也許50年後很多人會說「我好懷念7-11的日子喔,我們以前那個年代都有7-11,可是現在貨都是你們家缺什麼就直接寄到家裡來了。」所以50年後搞不好大家會希望7-11繼續存在,不要變成網路的世代。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