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用藝術說舊港故事
每一天都和海靠得更近

┃星濱山┃

這座漁港很沉靜,海面平緩像是湖泊,小小的區域裡人口不多,很難發現它曾經繁華的痕跡,但只要仔細地探索,就能從蕭條的港灣,發現深厚文化和過往的美好。
我是學建築的,也喜歡藝術,前年曾跑到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習。在瀨戶內海的島嶼遊逛時,我發現從島上的南邊海岸和東北方海岸望去,兩處視角所欣賞到的日落是如此不同。海平面上的夕陽餘暉,它像是大自然對我的召喚,比起藝術,海洋與在地生活感更觸動了我。
回到臺灣之後,有機會來到基隆參與廢棄空間都市計劃研究。我住的地方就在靠近漁港的半山腰上,房子背山面海,每天一睜開眼就能看到隨著天氣變化的海天景色。

離基隆火車站不遠的正濱漁港生活步調緩慢,它讓我想起了瀨戶內,兩地都因為產業轉型而沒落,但卻都給了我一種沉澱、放鬆的感覺。記得那天的傍晚,我在這裡見到了與日本一樣讓我感動的日落,海面因為夕陽而閃爍發光,我決定在這裡落腳,成立「星濱山共創工作室」,試圖用藝術來發現港口故事,讓漁港有不同的生活樣貌。


為了挖掘地方故事,我先向在當地生活很久的里長伯「拜碼頭」,也在里民活動中心裡,劃出一個小角落,成為星濱山的初始基地,在那裡親近居民、替他們舉辦有趣的社區活動,也開始與查德、雨涵等其它有志一同的藝文創作者成為夥伴,結合彼此的專長,一起討論,可以在這裡做些什麼。
駐紮在這裡,才能更了解這片海與漁港。我們身體力行到各地踩點、拜訪耆老做田野調查,我和雨涵常常輪流四處踏查,比如到平日不對外開放的造船場參觀、被漁港的老船長帶著出航,甚至偷偷試開漁船,也曾經去巨型的廢棄船艙裡場勘;還在一次騎車時,不經意的發現只有在退潮,才會出現的岩岸青苔群等等。每回查訪都是一次深刻的冒險,加深我們對漁港的情感。

日據時期曾為臺灣第一大港的正濱漁港過去很蓬勃,港邊總是停滿漁船,在八斗子漁港開放之前,許多外地人到此定居,靠海為生,也延伸出許多行業,像是造船、拆船、休憩、製冰、漁網、五金材料等,十分興盛。從前停泊港內的船隻數量甚至多到可以踩著漁船過海,由正濱漁港「走」到和平島。
我們將這些故事收集起來,把生活記憶重新整理,著手設計與音樂、影像、空間結合的展覽「苔客上岸」。雨涵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基隆的文史研究,她將過去的經驗和當地生活記憶做印證,做成動畫影片,並邀請人們一起搭建場景;而從小在基隆長大的查德和藝術家夥伴們,則負責將更多土地故事和畫面融入策展;也和其他在地團隊合作舉辦講座、工作坊等訴說漁港生活。
時間一長,在地居民們與團隊彼此逐漸熟悉了起來,他們對星濱山大大小小的活動都很投入。還會熱心地指導我們用傳統漁網編織製成特色吊燈,有些鄰居也來擔任活動的在地解說員,並時不時關心我們展覽募資的狀況。鄰里之間的關係很緊密,只要有空,就會聚在一起噓寒問暖,圍在屋外喝茶吹海風,很溫暖。
我常常都覺得自己的心和海是很靠近的,這種感覺說不上來,或許自己上輩子就是一個在船上工作或靠海吃飯的人吧。在漁港裡實踐自己的理想,卻意外的從中得到更多感動,我想這些互動和記憶,會是星濱山夥伴與在地居民們心中難以被取代的寶藏。●
「苔客上岸」2018 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
7/25 ~ 8/5 基隆正濱漁港

文 Arya.S.H
攝 鄭弘敬
┈┈┈┈┈┈┈┈┈┈┈┈┈┈┈┈┈┈┈┈┈┈┈
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Part 1 我的海海人生
Part 2 職人說心內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