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代謝派
實現城市生命的奇想


一種建築論 城市可以有機進化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 2019 08 12 %E4%B8%8B%E5%8D%883.11.00%E6%8B%B7%E8%B2%9D
大阪萬國博覽會是代謝派的代表作品,此為祭典廣場夜景。


近幾年,都市更新計畫不斷推行,許多老舊房舍的拆遷與否都引起討論與關注,像是一年多前的文林苑事件至今遲遲無法落幕。這個夏天,忠泰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代謝派未來都市展」,似乎別具意義。源自於日本建築界的「代謝派」正是因為對於城市未來該何去何從提出重要見解,而聲名大噪,並且其影響力歷經 50 年不衰。

狹義地說,「代謝派」是由七人組成,包括大高正人、菊竹清訓、楨文彥、黑川紀章等四位建築師,以及批評家川添登、工業設計家久庵憲司、平面設計家粟津潔。當時他們不過 30 歲上下,利用 1960 年在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會議」為契機,大膽地在會議中以「Metabolism」為標題,提出數個空中或海上的都市計畫案,說明都市未來發展應如生命體一般,可以隨著大眾需要和時代演進,有機地成長或是萎縮。

Metabolism 提出後,確如這七位年輕人期待的那樣,成為國際建築界的熱門話題,而這是 19 世紀中葉,現代建築崛起以來,首次由非西方人士提出的主要建築論述。Metabolism 也在日本國內引起相當大的迴響,除了陸續有磯崎新等新人入列充實代謝論內容外,也讓日本建築界在整個 1960 年代幾乎都籠罩在代謝論的氛圍之中。比如,為黑川等四位年輕建築師敬重的老師──丹下健三,即於世界設計會議之後,提出「東京灣計畫」,藉此他跨越年輕世代獲得代謝論旗手的地位。

東京灣計畫策劃以一個 40 公尺高的高速公路系統,橫跨東京灣,在高速公路兩旁的海上,建立無數的小城鎮和社區。透過此線狀的、多中心式的發展,來改造東京過度擁擠的都市結構,並且回應當時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暴增下,衍生的眾多都市問題。這些小城鎮和社區並非一次建成,而是隨著人口擴散和產業移動,逐步在東京灣拓展建築而成。同時也讓原本在陸地上的東京市區產生結構性的改變,讓東京得以新生。在這個充滿未來感的城市動態變遷過程中,丹下設計的居住單元造型,卻是取自傳統建築伊勢神宮,以此企圖恢復二次戰前即已迸發的日本國族建築論述。

代謝論雖是個都市奇想,但也引發了許多建築上的實踐行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菊竹清訓的自宅「Sky House」、丹下健三 的「靜岡新聞・靜岡放送東京支社」和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大樓」。尤其是中銀膠囊大樓,由 140 個膠囊般的居住單元,依附在中央的服務核上形成一座高塔,中央服務核也是結構,讓這 140 個單元懸挑而出,是非常前衛的都市建築。膠囊內部雖小,但五臟俱全,不但有冰箱、電視、收摺床等,還有一個如飛機上廁所大小般的浴廁間。

這些大膽前衛的建築除了證示了代謝論的前進思想外,也提示我們必須對於城市的變動要有更高瞻遠矚的構思,而非只是在舊有的思維和城市結構中打轉,讓類似文林苑這樣的悲劇不停地重演。▍





 王俊雄
圖片提供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王俊雄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改革合作社幹事。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