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日常蘿蔔料理 記憶家的滋味

一種食材 市場中常見的蘿蔔

撰文.攝影=黃小黛
作家,著有《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散步阮台南》、《家族記憶》、《七種民宿的旅行》。

 

小日子-20140215_112558
蘿蔔容易種植,拔蘿蔔是農家常見景象。

 

每每細看植物被人類運用來作為食材的變化,就令人感到驚奇十足。一顆蘿蔔從土地拔開,洗滌後,直接片薄,可夾烏魚子食用,微辣、微嗆爽口無比。磨為泥狀,佐酸醋汁就是萬用沾醬,搭配料理食用,綿細清爽、解膩添味;刨絲炒香,做為酥餅餡料,或混入在來米粉製成的粉漿,再加入已切碎的香菇、蝦米、油蔥酥和臘肉後,蒸成粵式茶樓點心「蘿蔔糕」;熬為湯頭,甘甜溫和;燉成關東煮或滷牛腩,燒醬油入色,直接可當主食,口感滑潤;晒乾拌鹽,醃漬久放,成為涼拌小菜「菜脯」。在蛋液中放入此醬菜,煎熟便是客家小菜「菜脯蛋」;而蘿蔔葉製成梅干菜或雪裡紅,日日可佐餐飯。料理將大自然的美味完整地封存起來。

喉頭痛或夜咳,取生蘿蔔適量,搗碎擰汁,加冰糖,燉後溫服,傳能治癒。古語講:「秋食白食,滋陰潤肺」,秋天適合食白色的食物,比如白蘿蔔、蓮藕、梨、百合等。養生之道論及「秋主肺氣」,飲食上要以滋陰潤肺為主。根據五行,白色的食物大多是滋陰潤肺的,非常適合在秋天食用。因為到了秋季,很多人體內仍有夏季的熱毒,表現為口乾、口苦、便秘等,需要瀉肺火,而「白食」則可以發揮作用。古人說「秋食蘿蔔賽人參」,因為蘿蔔是順氣消食的,可以梳理肺氣、清熱氣與解毒。

味覺的記憶是人一生的寶藏,下廚時,燉鍋蘿蔔排骨湯,盛稍硬的白米飯置於大碗中,取炆軟爛的豬骨肉剝碎放在乾飯上,取熱騰騰的湯頭,一勺勺澆入碗中,尾聲,切芹與香菜,灑入湯汁裡。一碗黃家自製飯湯,就是鄉愁泉源,記憶隨湯香溢出,生命中許多的回憶隨日常生活的磨難湮滅,在繁華似錦的前程裡,感觸鮮少回頭凝望,而氣味永遠是喚起過去的引子,當嗅覺、聽覺自空間而來,渺茫的青春時光逐漸清晰。

家開雜貨店,總是忙碌,母親老是在生活的縫隙中烹煮餐食,鮮少聚足人數共餐的家庭,廚房中必然會有鍋熱騰騰的燉湯與熟飯,置於大同電鍋中的香氣壓在保溫蓋裡,鍋蓋悶住關懷與灼熱。放學下課後,返家用食。放下書包,在充滿備貨飲品的廚房,打開摺疊木桌,拉出板凳,在水龍頭下洗淨手心,從櫥櫃中取起碗筷,挖瓢飯,打開電鍋,取排骨肉,澆湯汁,端至薄木桌,挑掉大豚骨,把軟肉拌在湯汁,一口湯飯入肚,從幽暗的廚房望出,店門口透著微光,母親的身影在補貨與秤糖間來回移動。收音機緩緩流曳〈雨夜花〉的旋律,主顧無意的寒喧、小狗的叫吠、砂石車橫過路面,揚起的塵土淡淡地飄在四周,南台灣赤陽味道發散溫暖,飯湯裡香菜、芹菜與蘿蔔的香甜味瀰漫鼻息。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024期  音樂引領生活找回常軌)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