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再造計劃】重新打造教科書 讓小朋友想像更遼闊

Cover story   A Better Life

文 吳亭諺
 簡子鑫

張柏韋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2013年開始,和同校機械系的陳慕天、電機系的林宗諺一同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賴政宇於一年半前加入。擔任設計師與出版社、教育部、學校之間的媒合角色,希望藉此讓社會大眾重視美感教育。

unspecified
陳慕天、林宗諺、張柏韋、賴政宇(從左至右),三年前發起了改造教科書計劃,希望能將更多元的美感素材搬進書中。

孩子們興奮地翻開教科書,和朋友討論書裡美麗的插畫、特殊的色彩,希望能夠從中找尋更多有趣的事物⋯⋯這就是我們對美感教育的想像,不是要定義什麼東西「美」,而是希望可以給予小朋友更多嘗試空間,就像人們喝遍世界上的各種紅酒,只為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味道一樣,這才是我們發起計劃的價值。

大學時,因為參加學校的社團,認識了慕天跟宗諺,我們經常「不務正業」,喜歡辦活動,常常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四年前,我們分別到歐洲各國交換學生,看見當地不論建築、傳單,都蘊藏著精細的設計及生活美感,這樣的視覺衝擊下,開始思考為何臺灣雖然有許多厲害的設計師,好看的事物仍不容易出現在身邊。

與歐洲朋友聊過後,發現他們雖然沒有特殊的美感教育,但因從小生長在歷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中,對於生活細節講究,耳濡目染下,造就出對美的敏感度。我們想,若要改變臺灣的美感教育,就要從學生最常接觸的東西開始,眾人一致想到的就是「教科書」。

22
以極簡、時尚的拍攝方式來記錄實驗細節,也利用多變的背景顏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

自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初期因政治情勢緊繃,教科書都是由政府編寫,找插畫家、印刷廠;文字順序也是從右到左,內容偏向愛國思想教育,插畫風格則是我們印象中復古的「小明」畫風(註1)。民國88年開放一綱多本後,國家以審查代替編寫,出版社只要符合國家規定的學習綱要,便能製作課本,跟過去比起來,內容開始重視本土及多元文化,但整體設計風格還是過於相似。

透過各種管道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因為設計師、出版社、教育部門及學校之間的溝通不足,導致多年來,教科書沒辦法做太多創新改變。於是我們決定從這裡開始做起。

但是我們幾個大學生,沒有教學、設計經驗,一開始在找尋合作的班級跟設計師時,就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最後好不容易才找到新竹大湖國小,有位五年級老師願意試用。當時並未考慮版權問題,就將向老師借的課本打成文字,發給設計師們製作,半年後終於出了第一版的國文課本。試用後得到的回饋正反兩面都有,我們將所有意見整理起來,作為下一版的製作參考。

註1:臺灣六、七〇年代,課本中經常出現的插畫角色。

幸好出版社在知道這個計畫後也很支持,除了免費授權課文讓我們使用,也提供許多過去的經驗,例如每個年級適用的字體大小,還有請編輯講解課文挑選與編排順序的脈絡,讓我們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精準地傳達給設計師。

排版時除了美感外,也有教學及字體規範上的考量,像是「細」的「糸」字旁底下的三點水,在有些字型下會變成一個「小」,這樣的寫法就不符合教育部的規範,但是完全符合的字型少之又少,能變化幅度較小,因此改在其他部分做些不同的嘗試。例如紙質的選用,以前大多是「銅版紙」,現在則嘗試用「輕塗紙」、「萊卡 奇艷紙」⋯⋯除了要考慮它的保存及書寫的舒適度外,希望能讓小朋友能接觸更多款紙。

顏色則是會配合季節,像是秋天使用芋頭色,春天使用櫻花色,或是將當年的 Pantone 色(註 2)放進去,跳脫出 16 色彩色筆的色彩框架。也增加許多互動性設計,像是拼字遊戲、立體內頁、虛擬實境,讓他們更喜歡使用課本。

曾有老師告訴我們,班上原本平常不太與人互動小朋友,拿到新的課本後,不但發言的次數增加,也開始會跟同學討論,引起了學習的興趣。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去年我們開始以環島的方式,將教科書送往全臺各地的小學,透過實際走訪,記錄每個孩子最真實的感受,我們相信一場由改變教科書開始的美學革命正在開始。●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