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岩石教堂 順應自然去設計

一個設計 芬蘭赫爾辛基岩石教堂

撰文.攝影=盧俞如

曾任居家產業、唱片行銷。目前是獨立行銷工作者與自由撰稿人。 寄情於旅行吸收養分,著迷北歐精神,最敢投資的都是生活用品。

 

一直覺得能在二十多歲時旅行北歐是一種幸運,那是個大口大口貪 婪恣意地揮霍青春的年紀,在夢幻的倫敦、巴黎、紐約之後,不到 一百萬人口的斯德哥爾摩卻深深令我改觀,之後陸續接觸北歐品牌 和設計,更讓這條路益發精采,尤其是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件事,不 斷引發我的好奇心。

中國人很喜歡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 轉」,聽起來簡單,能堅持到最後卻不簡單。在瑞典首都斯德格爾摩驚豔洞穴地鐵後 多年,才來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遇見大名 鼎鼎的岩石教堂,這個景點被傳頌已久,徒 步見證,才瞭解了他的設計概念,真真切切 讓老祖宗的故事敲醒了習慣走直路、過大橋的都市人。

造訪時間不是明朗的北歐仲夏,聖誕節前一 週約零下兩度,陰雨天氣獨自在赫爾辛基的大街上尋找編號3T電車,順利在長串字母組成的站牌下車後,面臨了一段上坡路,雨水和融雪浸溼的皮靴在離開暖暖的電車後更顯 艱難,似乎能領略當年硬是動念「移山」的 居民心情,翻過整齊的磚紅與白窗社區,原 來岩石教堂並非想像中的名家大作,驕傲霸 氣地矗立大街旁,而像是圓環一般的被居民深深擁抱著!

當年居住在大石塊周圍的赫爾辛基市民,因 為總是要繞道而行加上土地無法有效利用, 曾數度要求市政府移山,透過多次土地規 劃提案、加上二戰時被迫中斷計畫,原來屈居第二名的教堂建築競圖脫穎而出,最後 到了一對兄弟檔建築師(Timo and Tuomo Suomalainen)手中才有機會正式破土,成 就了這半世紀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順應自然建築之一。

經過百年考驗,大石塊終究不必離開,由外 而內,不招搖、不炫目,入口處僅見岩塊上 的十字架、紅銅大門和莊嚴的天然岩壁,顯 露融入社區和平民的理念,用細節說服因不 同目的來到這裡的有緣人,即便不是懷抱著 同樣信仰的訪客,都能親自領略芬蘭設計之真善美。

在窺見書上印象最深刻的大穹頂前,進門右 側以簡潔的鐵架作為大衣雨具的置放處,在 建築體中發揮適切且美觀的功能,點燭祈福 的區塊也用同樣的方式,讓岩壁角落自然散 發心誠則靈的氛圍,我注意到甚至連牆沿和 地面的溝槽,皆隨地形走向不規則的順向佈 設,再抬頭,不得不嘆息來自天圓地方的震 懾,巧妙的斜樑與透明天窗交錯,中心為銅 管纏繞而成直徑24公尺的天幕,如萬道光芒 匯聚的聖地令人屏息。

同時,大穹頂在音場上有天然岩壁的粗糙面 作吸音,以及中央較高圓周略低的共鳴之 效,除了供信徒進行禮拜,這裡更是絕佳的 音樂活動場地,聽過左側的管風琴現場演出 的人,無人不為之迷醉。主祭台多層次的斜 度,也提供了絕美背景和舞台彈性運用,連 祭台都不需額外硬體預算,妙用當時挖鑿出 的岩塊做成了獨特又環保的天然家具。再回 頭,面向座位區共有兩層樓,繼續採用原 木、玻璃、鋼鐵、大理石、清水模等材質, 與幾何關係構成立體趣味,旅人可以親自到 不同座位上試坐停留,就能發現箇中奧妙。

也許是因為我去的時候,正逢遊客較少的季 節,靜靜停留在教堂裡,竟覺得五感全開,有如身在山頂上的空靈洗禮、耳際有大海的 寬闊澎湃、鼻息間彷彿森林綠地裡微濕的雨 露氣味,一切都變得敏銳。最後離開前,有 一座「A word of greeting take with you」 (你可以帶走一段祝福之語)的櫃檯,我 在英文籤卡中抽出一張是這麼寫著:God in His love and power knows just what you need and when you need it – He will carry you through.(上天和祂的愛與力量瞭解你需要甚麼、在甚麼時候需要─祂將引領你穿 越一切)。即使我不是教徒,但這段話語就像這棟建築贈予遠道而來的我。

現代建築不斷追求大自然線條的美麗曲度、 甚至競逐巴比倫式的人造奇蹟,我們是否真 的看見大自然的禮物,而能夠歡喜收下呢? 當你越靠近才能看得出真相?或是要打開心胸才能瞭解真「象」?在北歐人身上「人不轉,心轉」,是個無止境的設計學習。▍

◆ 地點資訊

TemppeliaukioChurch Lutherinkatu3,Helsinki,Finland +358923406320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