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部落耆老學著認識小米
復興故郷飲食文化


一種理念 回故鄉過生活


%E9%AD%AF%E9%AD%AF%E5%BD%8E%E6%8F%90%E4%BE%9B


災難來了,家園毀了,族人被迫遷居,然而,年輕人回來了。

幾年前,八八風災帶給臺灣屏東禮納里部落極大衝擊,魯凱族人因此離開原居地,遷居他處,環境浩劫讓許多人深感生命無常,更刺激長久在外工作的族人回望家鄉,「該回部落做點什麼了」。

在臺北長大的巴魯,如此娓娓道來他從繁華城市回到熱帶村落的心路歷程。由於過往鮮少接觸,當初回到禮納里,才驚覺自己對文化的陌生,「當時只認為應該回來,但心裡其實並不知道要做什麼」。長達兩年的時間,巴魯天天找老人家聊天,透過他們重新發現自己,喚回失去已久的母語能力,「認識部落,也讓部落認識我」。



%E7%A6%AE%E7%B4%8D%E8%A3%A1%E5%B7%B4%E9%AD%AF%E9%A4%90%E5%BB%B3%E5%9C%96%E7%89%8701 %E8%A4%87%E8%A3%BD


逐漸了解魯凱母語魅力後,巴魯起身協助組織古謠吟唱隊,邀請年輕人向老人家學習。他觀察族人種植小米與紅藜時的點滴,發現其中蘊含的儀式性,尤其在播種象徵部落精神的小米時,老人家還會邊祈禱邊吟唱古調;原來,小米對部落來說,不僅是日常飲食必需,更是傳統祭典中無可取代的神聖物品。

「小米絕非只是釀小米酒的作物。」巴魯溫柔地訴說著。魯凱族人對於小米料理哲學,蘊含著敬天愛地的情感,以「裸食」(註1)為料理方式,對食材層次相當講究,恰與當代的健康概念不謀而合。

隨著與老人家學習時間越久,巴魯發現臺灣小米竟有 40 多個品種,而最多的原生種子就保存在魯凱族媽媽的廚房裡;隨著越來越多遊客好奇口中品嘗的美味故事,巴魯更深入追索小米料理與傳統祭典等關聯,回溯出阿拜、奇拿富(註2)等背後所蘊藏,族人「共生共享」的精神。

當他發現飲食文化精緻面後,燃起改變外人對原民飲食刻板印象的念頭,自主發起「復興小米文化」運動;兩年前創辦「魯魯灣」無菜單料理餐廳,他向天神許願:祈禱空間能成為部落飲食、文化與工藝的平臺。

為實現心中夢想,巴魯不像傳統部落的男人有著不下廚的習慣,他每日一早便向部落老人家採買野菜,親自調製每一道料理,期望藉由真誠樸實的心,傳遞部落飲食文化全新感受。●



註1:保留完整食物酵素的活性飲食方式。
註2:原住民傳統美食,常出現於祭祀、生育、節慶等,造型與粽子相似。







 葉思吟
圖片提供 巴魯



葉思吟 《小日子》專案總監,漫步國內外許多城鎮、山徑,參與《日日.好茶》、《山野中的漁光》、《此後》等影像製作,著有《台灣有機茶地圖》等。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