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1 Life as a house
蓋一幢有溜滑梯和海景的夢想房子
┃ 顏子矞 ┃

1971年生於高雄,大學時代跟著團契到山上服務原住民小朋友,從此愛上部落,畢業後也如願到部落教書。九年前調任蘭嶼椰油國小,萌生定居蘭嶼的想法。取材其故事經歷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將於明年開拍。
愛上原住民部落的我,經常夢想蓋一棟與大自然為伍的山居小屋。但隨著上帝的帶領,九年前,我來到了蘭嶼,並很快的有了定居小島的打算。從事教職的初期,我都是住在學校提供的教師宿舍。調職蘭嶼一年後,我在村子裡租了間房子住下來,展開了與村民一同作息、共同生活的快樂時光。

約莫四年後,屋主突然告訴我,他的孩子要回來,房子不能再續租給我,我只好收拾家當,捲鋪蓋搬回學校宿舍。這時,我終於有了找一塊地,蓋屬於自己住家的想法。於是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很積極的在幫我;但是,一個外地人,在這樣一個土地有複雜的歸屬問題的小島,想要找一個地方蓋房子,談何容易?在幾次的碰壁之後,我放棄了。
說也奇妙,一個學生家長,在一次不經意地會談中,主動問我要不要用他叔叔的地。他跟我描述那邊已經有一層建物,可以蓋上去,只是有點小,然後前面是豬圈⋯聽他這麼一說,我其實不抱任何希望,並且敷衍的說改天去看看;沒想到,在一次不期而遇,加上他熱情的引介下,那塊地竟是在部落裡得天獨厚的海景第一線!
很快的,取得他叔叔的同意之後,我開始在腦海中建構我人生中的第一棟房子。那陣子,我天天到基地,爬上樓頂,面對這一片碧海藍天想像,怎麼樣讓我的房子不辜負這片景色;又翻遍了國內外建築裝潢設計書籍雜誌,一點一點勾勒住海邊的生活藍圖。

我抓了幾個重點:客廳挑高配合大落地窗,極簡略帶工業風,無隔間的開放式空間,只為了無時無刻都要看到外面的海。房屋的機能要有趣,因為常常會有小朋友來找我,因此屋外設有溜滑梯、看台遊戲區,屋內設有電視遊樂區,以及我最愛的家庭視聽電影院。
一開始,我找了一家設計公司來幫我,但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並不滿意他們的設計。於是砍掉重練,我用自己的想法,不專業地畫了一些設計草圖,並煞有其事地做了模型,又幸運地在蘭嶼當地找到教會的弟兄姊妹幫我蓋房子(蘭嶼人都是自己蓋房子),到這裡,我定居蘭嶼的夢想正式啟動。

蘭嶼是一個小島,所有的建材必須依靠船運,光水泥的價錢,就是臺灣的六倍;建料短缺,有些東西還得憑運氣才租借得到;遇上天氣不好,貨船不開,就只能等待⋯⋯。
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第一期工程灌漿,就看到全村老老少少,主動來到工地幫忙,令人相當感動;我也以當地的禮俗,殺了一頭豬,回敬這些親朋好友。就這樣,超乎我的預期,房子的外殼在灌了三次漿、殺了三頭豬之後,很快就蓋好了。接下來,裝潢才是最讓人擔心的部分。一是怕找不到人可以做出我要的樣子,二是怕找到了卻不願意進駐小島,好不容易,這兩個問題都克服了,這一等卻等了半年;就在我心灰意冷,想要另謀出路時,裝潢工班竟進駐蘭嶼了。

有了專業的團隊,果真不一樣。雖然我必須負擔他們的交通食宿、材料工錢和一些額外支出,但我甘之如飴,因為我認為人家肯來幫忙,已經是佛心來著的。
從零開始、整整一年半,看著自己的家一點一滴地打造完成,心裡充滿感恩和激動;能在小島上蓋起這幢房子,要感謝太多人幫忙了。於是落成的那一天,我遵循島上的傳統習俗,殺豬宴客、吟唱祈福,在部落親友的接納下,正式定居蘭嶼。
撰文、攝影提供 顏子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