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The Room of One’s Own
蔡珠兒
臺灣知名文學作家,南投埔里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任記者,旅居英國倫敦,1997年移居香港離島愉景灣,專事寫作。熱愛植物及食物,自封為專業的家庭主婦,全職的自然及社會觀察員,今年8月,正式定居於臺北。著有《紅燜廚娘》、《種地書》。

臺北對我來說, 明明是今生, 卻有前世之感。人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去年從香港返臺參加校友會,像逛市場買菜常意亂情迷一樣,24小時內拍板,不小心買了一個家。
1997年我從倫敦搬到香港, 轉眼住了20年。先生從事金融業,這一行平均退休年齡早, 這幾年到巴黎、義大利、上海…… 旅行,已經開始想退休住哪兒好?認真地幫城市一個個打分數,評比下來,臺北都是兩人心中的第一名。
儘管親友都在臺北,但標準可沒放低;城市的安全性要高,醫療資源充足與友善不可少;戀慕食物如我,食材的豐富及飲食水準當然不可將就。除此,臺北有山有水,近郊可Get Away的地方很多,隨時來個二、三天的小旅行,有益生活品質,更別提高鐵的方便效率。回臺三個月,朋友們都歡喜,其實最雀躍的是我,到處玩。
新家在和平東路二段附近,一幢20多年的大樓,特別喜歡它有前後的陽臺,採光好、空間通透。歷經跨海搬家,捨不得的也得捨,只帶了衣服、鍋碗瓢盆,還有跟著20幾年的旅行收藏物和書,這70箱書,15箱衣物,25箱鍋碗瓢盆,20年的香江歲月跟著飄洋過海。
所以在請設計師協助空間規劃時,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很多的藏書空間。現在除了書房之外,客廳、餐廳甚至廚房都做了充裕的書櫃。在整理時也重頭學習、聽從專業建議,一部份書本排排站好,間以橫疊,穿插植物和自己喜愛的畫,有錯落呼吸的空間,削去嚴肅沉悶感,找起書來也方便。
第二個要求就是廚房要大一點,但也不能大而無當。不論港臺,華人的家屋不管是再大的房子,廚房都偏小,特別把一間房間給拆了,書房與廚房對半分。對我來說,書房與廚房都是最重要的空間,但若要二選一,還是選廚房。我一天要做兩到三餐,早午餐還一國兩制,我喝黑咖啡配麵包,先生愛中式粉麵。廚房是高度密集的工作區,流線型工作的軌跡很重要, 拿、洗、切、煮的步驟程序,按步就班、規劃得當,才不會疲於奔命。
做菜有音樂相伴也是必要,我喜歡一邊下廚一 邊聽國外的網路電臺,燒飯做菜是體力活,處理食材的過程有時單調又費神,須專心一致但大腦又是閒置的,旋律節奏可讓心情放鬆。雖說做菜跟寫作很像,但在這點完全不同,寫東西時大腦像工廠一樣拼命地敲打,激情已容不得其他聲音。
另外一個必要元素就是廚房要有中島。請朋友來家裡吃飯,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事,設計成吧檯用餐區,讓使用空間最大化。我發現,若是兩、三個朋友來家裡,都喜歡窩在廚房說話、用餐,意外地受歡迎,說明身體的距離影響心理的距離。廚房有用餐區很真的好用,即使是一張桌子也可以。
我和先生都有各自的書房,臥榻是我最喜歡的角 落。每天寫作都在早上到兩三點之間,每每告一 個段落,隨興坐臥,不帶研究目的地翻翻書,很 是享受。臥榻上的榻榻米是從香港帶過來,材 質柔軟輕便,又可摺疊,非常好用。常常下午 四、五點的時候,清風徐來,窗外停車場邊,有 野生的茄苳樹樹影投在牆上,讓人心中一動。原 本以為住城裡難免市聲囂亂,沒想到可以聽到鳥叫聲,曾聽過樹鵲、五色鳥等,雖然不像香港離 島那麼多樣,卻已經很滿足了。
說出來恐怕討罵,我甚愛雨天,曾建議設計師 在窗外加個塑膠浪板,當然遭到否決,但是我 發現鄰居的屋頂大方出借,滴滴豆豆、簌簌沙 沙,清新悅耳,彷彿已經提前聞到臺北冬天的 冷空氣。
回到臺北居住,最開心的就是買菜,食材由少變多,水蓮、甜柿、刺蔥⋯⋯,都是以前沒看過的,就像中學生從最簡單 ABC 學起,臺灣 跟香港兩地的風土氣候看似差不多,但食材風 味很不一樣,像臺灣的醬油偏甜,跟香港的生 抽、老抽(註)味道不同,回臺第一次做三杯 雞就慘遭失敗。中間的細微差異,得從生活中去試驗,自己教自己。
回想年輕時在臺北的我,其實並不做菜,是到了英國唸書,說起來該感謝倫敦的食物不好吃,才會拿起鍋鏟,如武陵人入桃花源,迷途忘返,人生也完全不同。人間悠長、市井如夢,現在從頭學習做臺菜,有時一天買菜、做菜,要花上四、五甚至 七、八個小時。但我在臺北有了一個家,享受臺灣的朋友、人情、蔬果、街巷以及美好的空間、夢想的生活,怎麼想都划算。
註:粵語,生抽指一次釀造的醬油,老抽則是陳年醬油或濃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