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住民分享舒服的散步路線

口述=阮慶岳
作家,建築學者,策展人,在台灣各種音樂、藝術現場都很容易看見他的身影,領薪水的正職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13 歲起定居民生社區近四十年,不久前自己買房才搬離。
文字=楊芩雯
攝影=陳敏佳・周震
攝影協力= Bonnie

72

 

不管在亞洲或是歐洲,在城市發展史上其實沒有公園;一直到近代都市出現,才有公園。公園的出現,大抵跟人口移動有關,大批人口從鄉村搬往都市,懷念過去自然環境的樹木草皮,因此開始在都市裡蓋巨大的公園;紐約有中央公園,倫敦有海德公園,巴黎有盧森堡公園,台北也有大安森林公園。走進公園,你會忘記身處都市,暫時躲回鄉村接近自然的美好狀態。所以公園像是讓都市人逃避日常生活的去處,而且要夠大,才能讓你忘記外面的世界。

關於公園的觀念一直在改,現在我們已經不覺得都市是如此可惡的地方,不需要在城市裡蓋那麼大一個公園,進到假的大自然。交通便利之後,都市人可以直接去接觸真正的大自然。所以公園的尺寸變小了,塞進社區之中,提供居民更多的使用機能。

外地人來民生社區,認識的是橫的主線,從民生東路的敦化北路口那頭,一路往東經過光復北路口、三民路口。社區住民才會走縱的線,最北邊富錦街359 巷3 弄前面是民權公園,那是大公園,往南邊走有成串的小公園。

散步經過富錦街之後,有個小小的富錦三號公園(民生東路五段69 巷4 弄11 號旁),再走幾步又碰到富錦二號公園(民生東路五段69 巷2 弄27 號旁),挨著民生東路邊的是富錦一號公園(民生東路五段85 號周圍)。這幾個小公園面積都在600 坪左右。繼續一路往南,穿越民生東路之後,來到社區最大的中央公園(民生東路五段36 巷4弄與8 弄間)。

社區小公園服務的對象很清楚,大致上是直徑一兩百公尺範圍內的居民,每個人會去找靠他最近的公園,自然形成社區聚落。這些小公園最早只有草跟樹,慢慢整理出空地讓老人家活動,之後再加入兒童遊戲的設備,小朋友也可以去玩,公園從觀賞功能轉變成實用功能,是讓你用的,不是讓你看的。在我看來,民生社區的小型公園很成功,跟住民的互動很深入。

這段路是我心目中民生社區最舒服的散步路線,住民不會去走汽車走的路,而是熟門熟路地在公寓巷弄與小公園中間穿呀穿。▍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