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全臺 紀實潛伏流動的聲音地圖

Cover story  On The Road

吳燦政・從事視覺與聲音創作。大學時期開始接觸音樂,熟知臺灣獨立樂團與地下樂團發展過程,曾在短時間內把一部日劇重複來回看數十遍;從導演高達非好萊塢式電影敘事手法得到啟發,累積敏銳的感官經驗。近年來無間斷地執行「臺灣聲音地圖計劃」,記錄臺灣各地的環境聲音。持續與各個領域的創作者合作展演。

撰文=楊芷菡
攝影=吳燦政

「臺灣聲音地圖計劃」想要傳達藉由聲音去傾聽並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金沙灣海濱公園,2014)
「臺灣聲音地圖計劃」想要傳達藉由聲音去傾聽並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金沙灣海濱公園,2014)

2006年我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第一件聲音裝置作品〈夜鶯〉,密閉的空間裡懸掛了上百組的小耳機,耳機裡有兩種聲道,一是鳥鳴,一是即時廣播電臺的聲音。小耳機分布在空間的不同位置,共振產生的音頻,讓人彷彿置身在叢林裡,四周是大自然的聲音。為這項作品取材的鳥叫聲,實則出自於火車站附近鳥類專賣店,被關在籠子裡的鳥兒。

當年我在研究所就讀,學校旁是一座水庫,每天都能聽見蟲鳴鳥叫,這讓我思考,聲音裡會不會有更多的層次,而非僅是一種訊息的來源。我想要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更多了解,透過聲音找回視覺以外,被遺漏掉的訊息。因為這樣的想法,開始規劃,收集相關資料、申請經費,2011年正式執行環境錄音「臺灣聲音地圖計劃」。

第一年由北部城市開始記錄。身上帶著錄音裝置,用走路的方式進行,將時間劃分成早、中、晚,如果覺得早上沒有錄到什麼,就會在中午或晚上再次造訪,曾經在中山區街頭從早上五、六點開始,一直到走累了為止;公園是我經常的採集基地,曾在不同的公園裡收錄同一場雨的打雷聲。

反核現場的夜晚。(臺北忠孝西路,2014)
反核現場的夜晚。(臺北忠孝西路,2014)

因為自己的其他展覽遊走在臺灣西部,在各縣市停留時持續進行聲音地圖計劃。第三年展開了東部與離島的錄音行程,近兩年因為經費短缺,就以專案合作的形式前往南投埔里桃米村錄音,想辦法讓記錄行動不中斷。

計畫執行的時候我習慣不帶地圖,事先設定一個大範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達之後,便騎摩托車或以行走的方式找尋。東部有一條主要公路,看著重要指標就能知道南北方向;人在離島的時候騎車多繞幾圈,因為是封閉的迴圈,不容易迷路;偏遠山區,除了公路還會有私人道路,從中學習辨識柏油路為主要幹道。山區沒有導航,透過太陽,用影子的位置總能找到自己所處的方位。

我不預設立場,沒有限制自己一定要在哪裡錄音,或非錄到什麼不可,只要有時間,就四處走動,也隨處停留,同樣的地方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發現到不一樣的聲音。執行進度常受到天候與生物因素影響,即使下雨,只要有躲雨的地方,也能持續記錄;可以想像到,山區有很多蚊子,對於要站很久的收音工作是耐力考驗,曾有過以為是蚊子,結果轉頭發現竟是蜜蜂的窘境。

我發現在記錄過程中,「人」往往以不同角色、概念介入其中。曾經在錄蟬聲的時候,原本漂亮的聲音弧線,因為鄰近貨車不熄火持續運轉,蟬叫受到因干擾而一度停止。在不同的空間裡,因為環境跟人的影響,聲音多層次疊合在一起。

我曾在小琉球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在車子沒有熄火的狀態下,簡單地拍張照離去;綠島的自然景觀隨著浮潛觀光客的湧入,浪擊般推移著島嶼;澎湖的細沙海灘,在冬季變成了一處荒涼地景。而在馬祖,錄到了我不熟悉的口音,幾年過後,是不是還能夠聽到這樣的交談聲音?

不同於有人著重於蒐集「消失的聲音」,我記錄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遺漏的感知能力。在 持續接受大量視覺撞擊的時代,身體能否經由不同的感官被喚醒?聲音有著隨時間演進的自然軸線,讓人可以聽見過去、現在、未來。走過 全臺各地,我把聲音計畫當作是一種積累,想把這些記錄留給十年後的人們。在臺東阿朗壹古 道前,我停留將近一小時,最終放棄記錄海岸線的聲音,我想,或許某些聲音的缺席,可以讓人對海浪美麗的聲音更加珍惜。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