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舊金山唱片行
捨不得停下來
一場唱片之旅 來到迷幻音樂基地

來到舊金山這個嬉皮與迷幻音樂的發源地,怎能不逛唱片行?
Outside Lands 音樂祭結束,與海尼根團員道別,便開始我一貫的私人行程:逛唱片行。最慘烈的記憶是東京之旅,規劃了兩週,逛遍 Disk Union、RECOfan 等二手店,每天醒來即是 A to Z(從 A 字頭看到 Z 字頭的藝人)瘋狂屠殺,各地區分店都不放過,加上鉅細靡遺的分類館別,導致後來逛到想吐,這番難得的經驗如今在舊金山重現。
於此之前,我先和團員叮咚來到 Mission(教會區),造訪 BuzzFeed 網站選出「27 間死前必逛唱片行」之一的「水瓶座唱片行」(Aquarius Records)。問公車路線時,店員叮嚀我們,這趟車可說是「Crazy Bus」,得小心扒手。原來,教會區居民多屬拉丁民族,街道較為蕭條落後,也因此造就了隨處可見的美麗壁畫;路過耳聞流浪漢脫口而出「剛差點搶了人」,不免加緊腳步,來到 Valencia 街終於瞥見黑白手繪看板,水瓶座到了。
約 20 坪大的水瓶座,一進門就感受到溫馨,浪漫的垂掛頂棚,隨處可見的小海報,還有如「Death Cab for Cutie 店內演出」等令人嚮往不已的公告。這裡有八成是沒看過、沒聽過的團,種類含括獨立、實驗、噪音,需要花個一下午來探索。
然而舊金山更多的是老黑膠唱片行,而尋找唱片行的路上,竟也讓我邂逅意外的風景。首先是在 Market 街右轉 Haight 街的上坡路,氣喘吁吁,只得埋頭死盯著腳邊⋯⋯
咦?!這不是加拿大天團 Arcade Fire 為新專輯《Reflektor》宣傳造勢的塗鴉嗎?一次四枚,整齊地向我預告。
真不得不多謝這條路上的「Rooky Ricardo’s Records」與鄰近的「Groove Merchant Records」。兩間都是以老東西為主,前者裝潢較有特色,斗大的「SOUL」靈魂燈箱下,有如鞋盒般一盒一盒的黑膠,跟老闆攀談之下還得知 Best Coast 主唱 Bethany Cosentino 是店內熟客;後者擺設較為簡單,腹地也較小,老闆年輕許多,我本想再逛,但算算時間不多,只得搭上公車,前往嬉皮文化 Summer of Love 運動爆發的 Haight-Ashbury 街口。
在步向最知名的阿米巴唱片行(Amoeba Music)之前,我先回轉到同條街的「Recycled Records」晃晃。不出所料,店內依然懷舊,唯獨空間寬闊,比較特別的是一大面「原聲帶黑膠區」,還有自製的手寫標籤相當趣味。這條路上意外的邂逅包括:二樓牆壁的 Jimi Hendrix 塗鴉、路肩停靠的 Yellow Submarine 巴士、僅寫著「Listen to this wall」的大看板,還有穿著網襪的兩條大腿,探出窗戶打招呼。

這一路上若有我找不著的唱片,店員竟都異口同聲地說:「去阿米巴看看吧。」重頭戲來了。阿米巴就在 Haight 街底,旁邊有麥當勞,逛到超過三個小時,你一定得去跟叔叔借廁所。你有看過唱片行像半個 Costco 一樣大嗎?阿米巴就是這麼神奇(兼恐怖)的所在。
入口處左邊可先寄放背包,接著走過長長的結帳櫃台,映入眼簾的便是宛如大賣場的唱片走道,有七吋黑膠區、十二吋黑膠區、CD 區(再以搖滾、電子、金屬、嘻哈等種類作分別)、卡帶區、盒裝區、促銷區,加上音樂書區、雜誌區、海報區、T-Shirt 區、唱盤區、紀念品區、表演區,能活著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特別挑了阿米巴有免費店內演出的這天來,下午五點半,玩藍調鄉村搖滾的年輕小伙子 Jamie N Commons 登台。阿米巴的舞台真有那麼回事,音控隱身在唱片走道間,底下觀眾也站在那裡擊掌唱和。
第一天看畢表演,我先鎖定台灣難尋的七吋黑膠唱片;因為根本逛不完,第二天才轉戰一元促銷區。促銷區幾乎就是阿米巴的精華,塑膠 CD 外殼雖然裹著厚厚的灰塵,卻值得你一翻再翻,之中不乏唱片從業人員丟出的珍貴宣傳片,連近幾個月發行的新專輯都有。比如,我幾乎掃空了 Suede 的單曲,從英倫的 Radiohead、Blur、Travis、The Verve,到北美的 Yo La Tengo、Pavement、 Stars,單曲每張通通台幣 60 元內搞定(況且這些貨連正價區都沒有)。
約莫是翻到正價 CD 的時候,開始有逛到想吐的感覺,只好草草重點式掃過,但即便如此,手提籃還是滿到我得先寄放在櫃台,最後結帳足足有三籃。130 多張 CD、40 幾張黑膠,回程行李當然超重。飛回台灣後,連作夢都夢到在阿米巴找片子,哎,怎麼有點甜蜜呢。▍
文 林貓王
林貓王 擔任過操場 DJ、音樂雜誌《HINOTER》主編,現經營個人部落格「音樂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和設計品牌「貓王不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