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波爾多老派電影院
度過迷人的午後時光
一間電影院 融入法國庶民生活

步行於法國波爾多小街上,不經意,一拐彎便來到這個理想國。原建於西元六世紀的教堂,位在熱鬧的卡蜜兒—朱利安廣場(Place Camille- Jullian)正對面,隨著時代演變,教堂經歷了海軍學校、開罐器工廠, 直至今日成為藝術與實驗電影的放映場 —— 烏托邦電影院。
烏托邦影業創立於七零年代,在法國亞維農、土魯斯等城鎮都設有放映廳,但它並未隨波逐流,從印在片單報刊頭上的標語「cinéma sans 3D」便得知,烏托邦戲院與時下流行,追求感官刺激的娛樂背道而馳,它選擇回歸電影的敘事本質,強調自己是「沒有 3D 電影的電影院」。

波爾多的烏托邦戲院有五個放映廳,走進大廳,過去挑高的禮拜堂現在鋪上紅磚,成為典雅的開放式餐館。週末午後,老先生老太太們點杯咖啡,就對坐玩起拼字遊戲 ; 年輕人則和朋友在外牆小街相聚,在店家撐起的大洋傘下暢飲冰啤酒。這兒可是一位難求!

新上映的電影海報掛在大廳梁上,如同一場海報設計展。走道另一旁則放了幾個木櫃,櫃子裡除了五花八門的招生傳單:瑜珈、氣功、騷莎舞等,特別的是,這兒還有倡議單。市民們把對時政的意見寫成單子放置於此,供人取閱,或放上連署表格讓民眾簽名支持。而當地新高鐵線開通的議題便被提出討論:「我們真需要犧牲更多的田野森林,來換取一小時車程的效率?效率至上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嗎?」原來,電影院也能成為社論交流的場所。
午後放映的第一場電影,折扣票價只要四歐元,電影票由一位坐在木檯後方的小姐販售。告訴她場次,她會把手中代表不同放映廳的彩色紙條撕下,將像遊戲機吐出的點數紙票給你。沒有電腦、沒有終端機、沒有搭餐點折扣推銷,只有問候與閒聊,看電影就像在自家小鎮般自在。
進場後座位任選,大放映廳在樓上,陽光從彩繪玻璃穿透進來,繽紛的光色映在樓梯間;小廳則在花園內,入內可見銀幕旁仍保留了原初的石雕像。這間戲院本身就是件藝術品啊。
看完電影,觀眾三三兩兩散去,有人叫好,有人不置可否。要是你一下子無法從剛才的劇情中走出來,不妨就在這棟優雅的劇院裡散散步,別急,對待時間的悠哉態度是烏托邦最鼓勵的奢侈。●
文、攝 邵慧怡
邵慧怡 晚熟旅人,記錄著迷者。對旅途中偶然與巧合的偏愛,大過對目的地的喜愛。著有《遊蕩的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