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三〇年代
日常市街的美術設計
一種設計想法 電影場佈裡的美感與態度

電影《KANO》是歷史劇,除了敘述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的故事外,由於時空背景發生在電影背景是 1930-1931 年的嘉義,因此一定要透過場景環境,完完全全把觀眾帶回 1931 年的時光隧道。
做歷史劇,電影美術不能太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可是要放進美感與態度。 30 年代的嘉義在當時是台灣第三大城與第二個有電話的城市,主要的市街相當繁榮,由於是一段距今很近的歷史,不僅有見證者,也可以在各地老街看到相似的景象,因此在考據上絕對不能馬虎。
只是,電影終究不是歷史研究,不需要百分百還原,但是要像有人真正生活在裡面,不能讓觀眾出戲,就要做出歷史感與生活感。
以嘉義市街為例,先是依照考據過後的各種商店,如:寫真館、中西藥房、雜貨店、雜糧行、餐廳、喫茶店⋯⋯等,再透過顏色的設定、招牌、布簷等來豐富細節。由於老照片多為黑白,所以反而需從書籍文字上去推敲,基本上只選擇白色、黑色、紅色、藍色、綠色等原色,而不選紫色、粉色等現代 染料的顏色,分散在招牌、布條、布簷上,其上則放上漢、日、洋混合的商家標準字, 呈現一種繽紛、繁榮的感覺。
建築物外的店招布條高低分布,前後上下擺出層次感,有時突出到街上,有時往天空延伸,當攝影機運作期間,不論走到哪裡,前中後景或者地面上都有物件,呈現生活的真實感。
最讓劇組嘔心瀝血的場景是早市。因為範圍大,再加上市街的陳設焦點在店招,市場中除了棚架、竹桌、牆面廣告,還需要擺出真正的商品,像是:肉、魚、果、菜、金紙、草藥、麵攤、肉圓攤等。攤位上可保存的水果可放真的,但不能保存的肉、魚,實則是非常擬真的模型,再撒上真的魚鱗。地上則帶點泥濘、菜葉,放一點點煙,就像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早市。
另一個主要場景「山陽堂書店」,導演設定老闆是個收藏迷,劇中重要的收音機就是直接從日本買回的骨董。另外,店裡的千本藏書都是從古書翻製的,成本頗高,而地理教科書中則特別留了幾頁關於嘉南大圳的內容。
電影中的美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要顧及到攝影機運動與戲劇表演,讓物件和人連結起來,氛圍就會活起來,才能夠在大銀幕上建構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空間。▍
口述 翁瑞雄
文 王藝樺
翁瑞雄 藝術家性格的雄哥,只要是自己該負責的事總是要做到最完美。曾任電影《賽德克・巴萊》道具組長,《KANO》陳列道具統籌。
王藝樺 走思會成員。學「電影管理」,在影展、電影行銷等領域工作,也曾寫文案、當記者、老師,熱愛文化溝通。正在努力的目標是劇本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