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加蚋仔的濃厚人情味

Cover story Outdoor Festivals

口述=好加在工作室、彭才瑄
「好加在工作室」由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所成立,彭才瑄則為水谷藝術總監,皆為拾光市集的幕後推手。

採訪.撰文=劉繼珩
圖片提供=好加在工作室

與在地文化結合的菓實 甜點「青山宮」磅蛋糕。
與在地文化結合的菓實甜點「青山宮」磅蛋糕。

在聊拾光市集之前,要先認識一下舊稱為「加蚋仔」的南萬華,它是平埔族語「沼澤」的意思,後來農民漸漸把這大片的沼澤地變成耕地,所以這裡的居民多以務農為主,出名的物產相當多,其中最有名的就屬「加蚋仔三寶」:茉莉花、麻竹筍和豆芽菜;加蚋仔也是漢人最早的開墾地,從老一輩人的記憶中,還能一窺過去這裡的繁榮景象,但如今已慢慢被遺忘了,其實這裡的人情味濃厚,居民間互相幫忙更是常態,為了讓大家重溫加蚋仔的舊時光,而有了拾光市集的誕生。

好加在工作室在一年半前進入發展尚未完全的南萬華,起因是因為研究所實習課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在社區探訪老店家、拍攝紀錄片、舉辦各種活動,協助老舊街區活化、帶動社區經濟,進行一連串的社造工作,而「拾光市集」就是其中一項活動。拾光市集的目的是想要凝聚在地人關懷自己居住的社區,所以發起的主要概念是分享而不是消費,希望人們從撿拾生活中的微小事情,再度看見南萬華的風華,也能自市集中帶著攤商們用心的手作品,將這份記憶帶回家,重新感受生活在這個所在的美好。

因此我們的市集活動都與加蚋仔文化和社區營造緊緊相扣,例如:透過「我是萬華人」臉書社群邀請在地店家來擺攤;攤位商品要能與加蚋仔在地特色結合,像菓實甜點就以「青山宮」為形,製作磅蛋糕在市集首賣;並推行加蚋仔認同卡和加蚋仔幣,做為市集交易貨幣和回饋社區再造的基金,現場還有當地志工隊媽媽表演二胡、在地文史工作者講古、街友速寫的人體拍貼機等,提供當地人一個交流互動的聚集地,更希望喚回年輕一輩萬華人的熱情。

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由社區、藝術工作者、學生等一同守護社區文化,我們相信往後的拾光市集不但能延續在地文化的主題特色,也能繼續推 廣加蚋仔幣的使用,今年五月歡迎大家相揪再來拾光市集走走。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