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i’s】雪糕車穿梭百年老街巷 傳遞咬下一口冰涼的幸福感

Cover story    Live on the Wheels

撰文=林郁馨
攝影=林韋言

陳冠勳・極度樂觀的大男孩。愛建築,愛冰淇淋,在歐洲進行冰淇淋店家巡禮後,發現人生喜悅來自於親手打造一間手工雪糕店,覺得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場精彩的表演。

 

副圖06_IMG_9438
每一支雪糕都源自於對冰品的熱情。小心翼翼地分裝,讓外帶也能維持相同的口感。

當我從攤車的冰櫃裡拿出一支雪糕,交到客人手中的那一瞬間,我們的視線有了最直接的交會。比起店面裡老闆與客人一站一坐的尷尬距離,能夠輕鬆互動,聽著大家對新口味的期待或是聊著街坊巷弄裡最近的趣事,對我來說,騎著車賣雪糕真的是件無比幸福的事。

「吃冰」是我童年時光裡最快樂的事之一。我在大學時期參與一間知名冰淇淋品牌的實習計劃,滿心期待在那裡學習經營冰店的一切事務。然而在大品牌的商業行銷策略下,感受不到對於冰品該有的熱情。八個月的實習裡,我幾乎不認識任何熟客,沒有溫度的交流讓我對夢想中冰店的模樣感到迷惘。

像是要證明自己心中「冰店的理想氛圍」確實存在,到比利時交換學生時,我決定走訪歐洲的特色冰店,並開始在部落格「世界冰淇淋地圖」記錄那些店家和他們的故事。

還記得我在都柏林的 Murphy’s Ice Cream,店員熱情地招呼我試吃,那是第一次在主動詢問前就獲得像是朋友般溫暖又熱情的對待。我始終記得那份真心的笑容,也看到店裡面不論是店員或是顧客,都因為冰淇淋而感到開心。

 

副圖15_IMG_9315
盛夏午後的雪糕,冰涼又幸福的親子時光。

這段冰淇淋旅程讓我像是得到驗證一樣,發現原來世界上有許多冰店是如此在乎與客人的連結和互動,我想分享熱情是吸引人們前去的主因。抱持著這樣的信念,騎著車穿梭巷弄賣雪糕的想法也逐漸成型。

我去請教賣烤番薯的阿伯要去哪裡找三輪車,又找了朋友一起敲敲打打,把車子改造成現在的模樣。原本想要的展示櫃,最後妥協改成推拉式的冷凍櫃。雖說不是最完美的,但相信只要一有了開始,以後還有機會再改良。

我的雪糕品牌「Lovi’s」,可以是「love ice」或是「love is」的組合字,每一支雪糕都來自我對雪糕的喜愛與熱情。我想藉此傳遞人生應該充滿「愛」的那份信念。

一開始,我總是拿著試做的雪糕請鄰居們試吃,沒想到一支支的「冰枝」在無形中融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的鼓勵遠遠多過不看好的奚落。在找尋擺攤地點時,更遇見了「舊來發餅鋪」一家人。有他們的熱心幫忙,讓我可以固定在週二和週三到這間傳承百年的餅鋪前擺攤。

 

每逢週四、週五,我的雪糕車會到新美街上,這 條街是老臺南人都知道的米街。或許是經歷過 繁榮與沒落,街上的老人家對於我在那裡擺攤 並不介意,甚至因為陸續進駐的店家為老街區重新注入活力而感到開心。

週末我會回到新美街的二樓店鋪,這裡是我製作雪糕的工作室,除了供應雪糕和咖啡,也可以體驗手作榻榻米杯墊的樂趣。

有一輛可以移動的雪糕車好處是,室外的天氣會讓客人急著把雪糕吃完,啃得慢就怕融化會滴汁,所以根本沒空滑手機,讓我有空和大家說說老街道的過往繁榮,其中「舊來發餅鋪」 和它對面的開基天后宮的歷史,是我怎樣也說不膩的故事。

從去年底開始騎著雪糕車大街小巷跑,到現在雪糕的口味逐漸累積,每天準備的雪糕數量大約 100 多支,每一種口味的量不會做太多,所以我大多選擇跑菜市場,或是和街上推了 40 幾年水果攤車的阿嬤買食材。

有時候為了配合水果熟成時間,必須耐心等待;每一次的製程約莫要花三至四個小時,原本都是在販售的前一晚製作,但有時候處理比較複雜的水果食材,總會拖到半夜才完成,後 來我改成早上做,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忙到沒時 間吃午餐就趕著去擺攤。每日的口味就成了不 固定的驚喜,像是放進一顆牛奶糖的「焦糖牛奶糖」或是第一支雙色雪糕「奇異火鳳凰」,都是慢慢積累的味道。

起初僅是單純想要分享對於「吃冰」的喜愛。因為雪糕車,我開始在巷弄間說起臺南的故事,也因為每一支雪糕帶來的歡笑,讓我有機會聽見別人的故事。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