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where Food Truck】駕美式餐車像滑板運動 聽風的歌 在城市穿梭

Cover story    Live on the Wheels

採訪=駱亭伶、吳亭諺
撰文=駱亭伶
攝影=張界聰

ED、禾緯・因餐廳打工認識成為好友,喜歡烹飪和分享,一年前開著福斯T3經典老車改裝的美式手作料理餐車,努力實現夢想,希望為臺灣的餐車文化帶來些許改變。

共同創業的ED(左)和禾緯(右),個性互補,用餐車努力寫下每一天的故事。
共同創業的ED(左)和禾緯(右),個性互補,用餐車努力寫下每一天的故事。

七月的臺北街頭,馬路熱得發燙,鐵板上的漢堡排滋滋作響,還好工作時有音樂相伴;對我來說音樂就像流動的風,驅散溽暑,催化了餐車周邊的空間氣氛,順著節奏,做什麼都很自然。

我是學廣告的,大學時在餐廳打工,原本做外場,轉進內場學習後,遇見了在廚房工作的禾緯。我們都喜歡聽Hip Pop,也愛玩滑板,常帶著自己料理的食物在朋友的House Party 彼此分享,默契很好的我們總覺得應該一起來做點什麼。

在聊天中激發開餐車創業的想法,餐車較開店的門檻來得低,且目前臺灣的餐車多屬傳統小發財車或以貨車改裝的胖卡,像國外主題特色鮮明的餐車類型還很少,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發揮。

一邊上網搜尋研究國外的餐車案例,一邊找車。對我們來說,車子不僅是生財工具,更要有個性與靈魂,老車有時代的味道,在網路上搜尋了兩個多月,才找到屬意的福斯T3經典老車款。

塗上漩渦狀花生醬和洋芋片的漢堡是別處吃不到的口味。
塗上漩渦狀花生醬和洋芋片的漢堡是別處吃不到的口味。

有點像電影情節,去臺中看車的那天,儘管錢不夠,我們仍然抱著把車開回來的決心,帶著現金殺過去。很幸運地遇到一位五六十歲的老車玩家,因為聊得來,把我們當作他的孩子,願意降價把車子託付給我們。請車廠按照自己畫的3D設計圖改內裝,花了與買車差不多的錢,終於擁有夢想的餐車。

一開始賣的是法國麵包三明治,但口感較硬的歐式麵包反應不佳,才改成美式漢堡。我們自己研發醬料口味,不斷調整食材配方比例,像是夏天推出口味較重,可刺激食慾的莎莎醬;嘗試以花生醬搭配雞腿排,加洋芋脆片,增添口感層次。雖然會讓客人等久一點,堅持現點現做,每個牛肉漢堡要手拍30下。

生意穩定下來是在開業的半年後。經營餐車生意,要找到好位置是最大的挑戰,唯一解方就是靠勇氣。一開始難免會怕警察取締或被住戶抗議,但想越多越動不了,後來轉念,既然沒有固定店面,就把所有街道都想成是營業所,到處都去試。最慘的是下暴雨,站了九個小時只有八個客人;也曾去夜店門口擺一整天,有人好心提醒有「潛規則」而決定轉移陣地。

我們發現在大學附近,中午時間一定有人潮,但學生消費力有限,決定選三所學校,一週只擺一天,培養固定消費週期。沒想到因為餐車造型特殊,學生都愛拍照上傳FBIG,意外累積了人氣。有一位在內湖科技園區上班的小姐,希望我們去園區擺攤,連位子都留好了,客群順利拓展到上班族,算是我們的大貴人。

有很多人好奇,餐車是不是經常隨興地開到山上或海邊,看著天光雲影好浪漫。其實對我們來說,餐車等於是移動的餐廳,經營得很務實,在固定時間與地點出現才能養客人,一天的日常作息都有其規律。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各自去市場採買,並在家中備料,禾緯負責醃肉,我打理醬料,九點左右到停車場集合,把食材搬到車上,差不多十點半抵達擺攤地點,一直營業到下午兩點。因為禾緯晚上還在念餐飲管理,除了週末外,不做晚上生意。下午回到家大概四點多,再去市場補貨。一週總有三、四天吧,如果當天禾緯沒課,會一起到華山新生橋下玩滑板,放鬆心情。

我覺得餐車和滑板運動,都是街頭文化的一種,對我們來說不只是賺錢和消遣;喜歡玩滑板的人,多崇尚自由,追求極限,不輕易放棄,練好一個動作的背後要歷經無數次失敗,雖然失敗會帶給自己身體的負擔和精神上的考驗,但追求中也帶來樂趣,享受著穿梭在城市中的自由,這和開餐車很像。

這一年的餐車人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元,也更有包容性。城市餐車有種讓主客親近的氛圍,陌生人之間容易搭話;曾有中年人跑來說他失業了,希望能請他吃一個漢堡,我想或許有些事對身邊的人反而說不出口。出沒在城市街角的餐車,不僅供應食物,也提供了人與人交流對話的出口。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