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文】探訪尼泊爾市集 挖掘當地藝品也收集故事

Cover story Time to go

文 吳亭諺
攝 黃林文

黃林文 老林雜貨 TraveLin 創辦人,飾品創作者,人稱「老林」。五年前辭掉造型助理的工作到澳洲旅遊打工,從此喚醒渴望流浪的基因。為了將鍾情的旅行與創作結合,她總會穿梭於亞洲各國選品、蒐集材料,也連帶為所設計的首飾增添故事和文化風采。

 

# 選品之旅 # 手工飾品 # 擺攤奇遇 # 在地文化 # 傳統工藝

 

%E4%B8%BB%E5%9C%96
對老林來說,旅行是探索世界並找尋靈感的生活方式。

有人曾問我,為什麼總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我想是因為旅行。因為渴望探索不同的文化和工藝,平時的生活除了創作、到市集擺攤之外,每隔三、四個月我都會選定幾個城市旅行;走訪在地市場,找尋有趣的工藝材料店,激發有別以往的創意。

某次到大稻埕擺市集時,遇到了在現場販售手工藝品的一對尼泊爾夫妻。兩人結婚後,尼先生跟著太太來到臺灣,經常往返尼泊爾找尋素材,也會將部分收入回饋給家鄉。聽著他們所分享的生活故事,以及攤子上色彩鮮豔的羊毛氈與金工作品,讓我對尼泊爾工藝相當好奇,決定說走就走,立刻出發旅行。

總聽聞尼泊爾是個擁有豐富民族性和信仰的國家。實際抵達後,走在街道上,才真正感受到這個國家強大的包容力:一條街裡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不論是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的廟宇,都能在同條街上彼此並存。這些風格強烈的廟宇建築無論大小,雕刻工藝都非常細膩、精緻,讓我忍不住駐足,也開始思考是否能用木雕的元素做出特別的飾品。

%E9%81%B8%E5%9C%969
花圈代表著當地人對神明的祝福,除了祭祀時使用,也會獻給來訪尼泊爾的旅客。

 

為了找尋飾品材料,我走進波卡拉(註)當地的市集,觀察在地人穿戴服飾的特色和風格。在此生活的人之中,不乏流亡的藏人,他們會隨身攜帶菩提子做成的念珠。對相信萬物皆有神的藏族來說,菩提子是神聖的佛具,對著它誦讀經文,便能夠將福報迴向給眾生。我雖無特定宗教信仰,卻被他們無私的大愛精神所感動。

首都加德滿都附近的市場集散地—塔美爾區, 號稱是世界批發商聚集地。但商圈裡主要販 賣的是成品,我選擇鑽進周邊小巷,找尋隱藏在街道裡的材料商行。這裡有各式布料、 寶石、木雕藝品店,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色 彩繽紛的老琉璃珠,店家用簡單的英文向我 介紹:琉璃是尼泊爾自古以來的文化傳承工藝,燒製的琉璃珠色澤鮮豔,由於是手工製作,拉花、色澤都不盡相同,令每顆珠子都獨一無二,讓人愛不釋手。

儘管有雕刻細膩的建築、美麗的工藝品,生 活窘境仍考驗著當地的人們。記得尼先生的妹妹曾告訴我,在這裡,女性無論生活、工 作皆處於弱勢,她總想著要早日學好中文, 才能爭取更多機會;而這趟旅行我在小巷 裡遇見一位賣奶製品的女孩,因為家境不錯,早早就離開尼泊爾到國外遊學,但她 最後選擇返回故鄉創業,開辦一個網路銷售平臺。希望能先從自身做起,幫助員工改 善就業狀態和生活福利的問題,為家鄉做些改變。

聽著她們的故事,我的心裡很是感慨,卻也佩服她們為生活努力的勇氣。回臺灣後,我透過飾品創作將這趟旅行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比如將藏傳佛寺裡祈福的轉經輪概念化為項鍊,或是把美麗的菩提子、琉璃製成耳環,與客人們分享每一段異國旅行故事,作品成為傳遞溫暖力量。●

註:尼泊爾的第二大城市。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