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0 Let’s Breakfast
── 吃早餐的日子 ──
過上很多日子才明白
吃臺式早餐
是屬於我的落葉歸根
┃ 許菁芳 ┃

許菁芳 作家,高雄人,曾出版散文《臺北女生》、《甘願綻放》。大學畢業後飛往美國芝加哥、加州及加拿大求學,如今回到臺灣。手搖飲成癮,熱衷挖掘各飲料店的去冰無糖茶,有著喝剩最後一口便離去的壞習慣,因此桌上常無憑長出杯子。最近愛上住家附近四海豆漿的生菜沙拉燒餅,而泡一杯黑咖啡是每日早晨的必辦儀式。
對臺式早餐的喜愛,我想是出自一種習慣,從小這麼吃著,倒沒有特別的魔力,只是在無數平凡日子裡累積,久了也就成為我的一部分。我的早晨從六點半開始,獨自出門練瑜珈,到家後洗去滿身濕汗、處理家事,最後再坐下來吃頓早餐,此時思緒從昨晚夢境混亂裡完全甦醒,神清氣爽,像為自己的一天提前拿了基本分,接下來都是加分,那種感覺很不錯。
小時候無憂無慮,假日大多在半夢半醒間,循著音響傳來江蕙的歌聲迷迷糊糊自然醒來。餐桌上鋪滿爸爸四處買來的早餐,塑膠袋裡裝的麵線糊,正處在半涼不燙、最適口狀態,還有天橋下老攤販賣的槓子頭,焦黃外皮甜甜麵香,但硬得必須小口慢慢啃,偶爾吃壽司,那也是捲進蛋皮和火腿,擠上美乃滋的臺式傳統款。

而我最懷念的還是那家老鄉炭烤燒餅,騎車 15 分鐘,這距離對高雄人而言已是專程拜訪,半個人高的鐵桶,老闆的鐵砂掌把餅一個個貼往爐壁烤,圓扁外型,甜的包麥芽糖,鹹的就放蔥,花樣不多、簡簡單單。直到上臺北才發現原來豆漿店裡燒餅是方形掀開包著油條,和我熟悉的完全不同,往後不曾嘗過任何類似味道,甚至也放棄尋找,繞一圈才知道單純的滋味是最好,每每返鄉都買好一整袋才安心離開,回烤一樣酥香好吃。

上了大學,早餐記憶從一家子的閒逸時光,轉移到與美而美阿姨的互動上,這幾年雖是紅茶咖啡派,更小一點不愁身材就走奶精奶茶派,進門直接刷臉點餐,「妹妹鮪抓不蛋對不對?」「阿姨幫你奶茶加大」 在臺北生存不易,閒下來就想找些吃食尋求慰藉,我循著焦桐所說早起去吃南機場虱目魚,康樂意小吃店的包子,是受舒國治的文字吸引,店正好在當時租處附近,我照著書裡點了菜包和酸辣湯,剁碎青江菜混著豬油香,蛋花湯也爽口好喝。後來朋友介紹了林記麻醬麵,更常去二代經營的二店,麻醬淋上少許辣椒拌勻,來碗有著豬肝、嘴邊肉、蚵仔和蛤蜊的綜合湯和隱藏版乾餛飩。人在他鄉,肚子填飽了,心也就是滿的。


從小父母把我顧得好,長大了從沒想過虧待自己。出國念書一切細節都得從頭張羅,準備早餐又多了層意義,是在獨立過程中認識自己。黑咖啡該挑哪支豆子,貝果的餡料怎麼選,從中式超市帶回冷凍蔥抓餅,油煎加顆蛋,弄半天還是不對記憶裡那股臺味。即便有個門檻得越過,對於吃早餐該有的樣子,忙亂也不馬虎的堅持,也許不知不覺扎了根,察覺過去習慣的是如此,也確信接下來還想這麼過。
文 許馨仁
攝 Jimmy Yang
┈┈┈┈┈┈┈┈┈┈┈┈┈┈┈┈┈┈┈┈┈┈┈
Cover story 100 Let’s Breakfast
Part 1 吃早餐的小日子
Part 2 地方早餐有自己的玩法
Part 3 習以為常的平凡餐點暗藏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