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叔生活手帖


跟合拍的伴侶
一起挑選生活裡的音樂


┃黃威融┃



大叔的另一半跟我一樣,對於生活中的音樂有很多偏見:如果在家吃自己動手準備的南歐路線料理,有起司火腿、炒蘑菇、小番茄、義大利麵 ⋯⋯ 我們就會聽悠閒的爵士樂,例如艾拉.費茲潔拉和路易.阿姆斯壯(Ella & Louis)這兩位傳奇爵士樂前輩的合輯。

我在趕稿時,偏好各式各樣的演奏曲,最愛的是 20 世紀中期的三重奏(鋼琴大師Bill Evans 相關專輯絕對是經典),這一點完全被村上春樹影響;若是另一半在趕稿,我推薦她聽比莉哈樂黛在哥倫比亞唱片時期的黑膠精選(我的收藏是 CD 版本,聽黑膠需要很深的口袋,我不敢踫),她的人聲厚實滄桑,絕對能讓不同時代的女性創作者感受到生命深處的力量。

除了用餐和趕稿,偶爾在家打掃或作瑜珈伸展,我會播放一些節奏強烈的世界音樂,例如米奇哈特(Mickey Hart)的發燒天碟「行星鼓樂」,或者葡萄牙特有的法朵民謠歌曲。

開車出城上山或看海,去南部或東部小旅行,考量汽車行駛的環境噪音不小,我們多半聽厲害樂手彈奏的搖滾樂,好比說吉他之神 Eric Clapton 在 1988 年出的四張 CD 早年精選輯(去年 30 週年推出復刻版,沒買
的快去搶)
,他的藍調吉他,超適合邊開車邊聽。

感謝上天,我們的偏見有百分之 80 以上是一樣的,倒不是說我們喜歡的音樂非常雷同,而是我們對於彼此在生活不同片段、要有不同主題的音樂這件事,互相理解,並且尊重。

此外,即使這個世界早已進化到單曲世代(透過串流音樂平臺聽歌),大叔跟另一半依舊停留在專輯世代,多數的時間還是用 CD 聽音樂(誰叫我們在過去 30 年累積了這麼多的 CD)。若要辯解這件事的好處,勉強有兩個,一個是可以研究封面設計和內頁手冊編排(過去幾年黃總編在獨立書店開的編輯課,大量引用昔日音樂專輯的手冊,作為圖文整合的精彩案例);再來是理解整張專輯的概念和曲序安排,對於創作相關的聆聽者收穫很多(現在年輕人覺得這個重要嗎,總編大叔非常懷疑及好奇)

認識大叔以前,學設計的另一半從大學時期就買了一堆 ECM 專輯(歐陸知名的另類音樂廠牌,1990 年代文青最愛),根據她的說法,只要是藝術電影課堂上老師提到的音樂人或專輯名稱,她就會去唱片行瞎買,光看曖昧難懂的封面,就想要冒險,神奇的是踩雷機率不高,大約買五張會有一張地雷,這絕對是缺乏金錢概念的文青可以接受的事。

大叔從小也會買 ECM,不過跟另一半的勇敢嘗試相比,真是保守太多。大叔早年主要是買爵士鋼琴家凱斯傑瑞特(Keith Jarret)的專輯,近年則買了許多已故傳奇貝斯演奏家查理海登(Charlie Haden)跟其他樂手演出的作品。這個路線的音樂,趕稿做菜在家發呆都適合,但是不建議開車時聽,我們的糟糕路況只會毀了它們絕美的旋律。

對了,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偶爾還會一起去逛唱片行(在臺北就是逛佳佳唱片了,中華路和漢口街都好,懷念以前的敦南誠品音樂館),或者在獨立書店或選物店老闆推薦的 CD 區停留久久。如果你偶爾遇到我們,眼神示意一下,別互相干擾,各自繼續逛就是了。●






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告別上段婚姻後,50 歲時認識新女友,以交往為前提,成為共同生活的鄰居。這幾年除了開編輯課,更想分享大叔跟鄰居女友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會。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