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人生下半場的華麗轉身
與一百隻小鴨在稻浪間
好好過日子
文 Gill Li 攝 Jimmy Yang
┃ 稻鴨庄 ┃

林翠蓮 稻鴨庄經理,致力於推行生態有機農法,並在 18 年前開始實行鴨稻共生。前半生於製造業工作,中年轉職成為鴨媽媽,每天管理上百隻鴨子。好奇心旺盛的她笑說自己一天都閒不下來,最近與藝術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一同製作了稻稈編織與手抄再生紙。
我是臺灣上一代的小孩,經歷過農業革命、產業轉型,享受過經濟起飛的甜美果實。小時候家裡有一大片農田,但爺爺不准女生下田,從不讓我碰農事,說來慚愧,生活在農村心裡卻離它很遠,臺灣農業起起落落,我卻像看完一部電影卻沒留下影評的觀者。
嫁到苑裡後,先是在皮包代工廠當採購,年輕時喜歡美的事物,不願意日復一日過單調的生活,每週跑到臺北學插花,著迷於自然裡各種微小優雅的生命力。當時製造業嚴重外移,代工漸漸凋零,先生鼓勵我轉行做園藝布置,循序漸進地與大自然越來越親密,開始反思人類與大地如何對等共存,最後竟一頭栽進有機農法的研究。
苑裡的稻田很多,種稻最怕福壽螺,一直以來農民除了噴藥沒有更好的對策,一次意外的機會,得知日本谷野隆雄先生的鴨稻共生農法,不需人工介入噴灑農藥,讓鴨子在水田創造弱肉強食的生態鏈,是田同時也是一窪生態池,我憶起小時候,家人常喚我去田裡釣青蛙、泥鰍給家禽吃,其實早年農村生態豐富,只是現代農業太仰賴化工,逐漸被淡忘。

或許是農家子弟的 DNA 早已在我的血液裡流淌,當作社會使命,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協會,到社區推廣鴨稻共生,初期所有人都說我們瘋了,「一罐農藥可以解決的事,為什麼要去養一群鴨子?」經歷過農業革命,農民根本無法想像不用農藥與化肥的工作方式,最終只有六位業餘農友願意嘗試,水稻田由協會代管,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我的人生後半場正式轉職為鴨媽媽。

草創初期什麼都不懂,虧了好幾年。還記得第一次放鴨就夭折了一半,稻米收成口感也不是太好,我的個性像野草不服輸,抱著不能失敗的決心,日日為小鴨寫日記,詳實記錄水位、水質及鴨況。我發現小鴨初到農田的第一天因為緊張要先泡腳放鬆,隔天才能練習下水;小鴨下田後一早不能餵食,否則牠們就不吃福壽螺;還做了聽力訓練,音樂一放,鴨群就能自動自發回鴨寮休息。

經過三年辛勤記錄,稻鴨庄的農務不只完全科學化、數據化,偶發的緊急狀況已有一套處理 SOP,未來就算我不在第一線,理念仍能延續。而土地經過五年友善農法的淨化後,稻子開始有了回饋,長出帶有清甜香氣的米飯,農田也如一開始的願景,看得見豐富的生態系。
以往的農田踩起來很硬,有了生物棲息後有機質大量增加,土壤踩下柔軟如雲朵,白天有蛇、泥鰍、金龜子出沒,晚上還會有石虎。有一年少見的白腹秧雞在田邊下蛋,我們欣喜若狂,邀請導演陳樂人駐點拍攝,促成臺灣第一部白腹秧雞的紀錄片。也曾與專家學者一同做蜘蛛物種的研究,至今已發現超過 50 種。現在我女兒留在苑裡一起種稻,團隊也加入了一位藝術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我們一起研究如何將曬乾的稻當作創作媒材,用稻稈編織帶有自然香氣的生活道具、也會手洗各種植物纖維,製作獨一無二的手抄紙。
┈┈┈┈┈┈┈┈┈┈┈┈┈┈┈┈┈┈┈┈┈┈┈
Cover story 102 Autumn Harvest
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SP 潮農時裝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