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04 Make A Toast to Taiwan
地酒精神除了島嶼滋味
一定也有釀酒師想傳達的態度
文 Gill Li 攝 韓承燁
┃ 合力威士忌 ┃

Alex Holy 合力酒廠創辦人,起初以釀造威士忌出發,後來也嘗試將臺灣原生植物與琴酒結合。因為愛冒險的個性,連釀酒也不循規蹈矩,因此有了與酒界截然不同的酒款。從小
就到國外求學,因為釀酒讓他在中年活得更像臺灣人。
曾經有人告訴我「白酒▾非白葡萄酒,是蒸餾酒如高粱、米酒等總稱。是減法藝術,威士忌則是加法」,白酒將穀物封存在通透的酒體中,威士忌則要入桶陳年讓時間之味擴散,其實無論哪一種我都愛。對我來說,釀酒沒那麼嚴肅,如果說飲酒文化是城市裡悲歡離合的放大鏡,那麼釀酒就是土地滋味顯微鏡,好的酒一定是經過數百次失敗,才能將最好的味道留下來,每一口都得來不易。
我 13 歲就去美國念書了,大學念土木工程,畢業後流轉在許多國家從事都市規畫,生活過得也算還不錯,直到大約十年前爸爸想退休了,勸我回來接下家業。起初是非常猶豫的,畢竟海外生活已在舒服的軌道上,但我想這裡是我的根,小留學生開始就離開,在異地跟姊姊扶持長大,常思考臺灣究竟是故鄉還是異鄉呢?大概心裡知道有一天要回來吧,有了家人的呼喚,就算知道會很辛苦,也想放膽試試看。

當時的我什麼都不懂,花了一整年澈底泡在國內外的酒廠裡,科技化的噶瑪蘭或傳統的馬祖酒場我都去,邊研究別人如何做,邊從書裡自學。我第一次釀就從威士忌下手,別人都笑我笨,「威士忌那麼難你怎麼跟別人拚?」的確,威士忌歷史已有百年,世界上存在許多框架去定義何謂好喝,但我不想受限市場主流,想去做很實驗性的釀酒,各種味道都可以任性地放進來。
酒廠實驗室裡放滿了薰衣草、洛神花、迷迭香等香料,大自然就是我的靈感謬思,威士忌蒸餾完後至少要在橡木桶裡陳桶三年,因為不受限標準化流程,很難預測最終味道是好是壞,每一次開桶都會緊張到手汗直流,味道中了,整個酒廠就像嘉年華歡欣雷動,當然也有不如預期的時候。有一天我腦筋一轉,試著把幾桶不及格威士忌調和,結果味道竟然令所有人為之瘋狂,沒有大牌的沉穩尾韻,卻有著年輕狂放的驚喜滋味,成了當年頗受歡迎的限量款,原本僅是不想跟大酒廠比拚,意外變成這間鶯歌小酒廠的特色。


威士忌需要漫長的等待期,今年空窗之際在Sidebar 創辦人 Soso 的邀請下,開始接觸釀造耗費時間較短的琴酒,只要將泡過杜松子與其他植物的酒液一起蒸餾就能完成,老實說技術並不難,成功與否全仰賴釀酒師的品味。在國外琴酒有千萬種味道,當地土裡長什麼就加進去,我跟著有樣學樣去陽明山找竹子、南投訪梅農、宜蘭採野薑花,親身去採集風土滋味,回來後推出了三款琴酒分別為「高山」、「平原」及「海洋」,廣納我們心中的臺灣想像。
禁 止 酒 駕 , 未 滿 十 八 歲 請 勿 飲 酒
┈┈┈┈┈┈┈┈┈┈┈┈┈┈┈┈┈┈┈┈┈┈┈
Cover story 104 Make A Toast to Taiwan
Part 1 我們在臺灣釀屬於土地的酒
Part 2 每次舉杯都是一張人生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