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叔生活手帖


一起吃早餐喝咖啡的伴,無價


┃ 黃威融 ┃



有些人喝咖啡,在意的是咖啡本身,這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大叔昔日文青時期,喝咖啡是跟為了找地方聊天,順便亂點卡布或拿鐵,這不是真的喝咖啡,頂多可以說是喜歡去咖啡館。

真正改變咖啡跟我的關係,是三十歲那年去義大利自助旅行的街頭體驗,澈澈底底愛上咖啡的神奇;近年從天龍國移居城郊,在家吃早餐的機會暴增,搭配早餐喝咖啡,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小事。

臺灣的1990 年代,本地咖啡技術和原料,尚未和國際接軌,消費習慣也尚未建立,當時是所謂的「前」星巴克+「前」城市咖啡+「前」巷弄咖啡的荒蕪年代,當時在咖啡館喝到的飲料,充其量只是有著咖啡色澤的調味飲料。

記得1998 年前夕為了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理由》,我跟四位夥伴熱愛選擇「提供咖啡無限續杯」的西式平價餐廳,作為長時間哈拉並且合法吸菸的場所,它們提供的咖啡,非常不怎麼樣;當時的咖啡館,最強的都不是咖啡,可能是講究擺設的沙龍空間,或者熱愛搖滾樂和爵士樂的據點,我們當時可以為了繼續欣賞店家播放的音樂,點一杯咖啡從中午待過夜晚。

三十歲那年,我去義大利旅行,那時的我對咖啡並不熱愛,但是我喝過一口當地咖啡館的咖啡之後,立刻愛上這東西。在義大利旅行,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旅館每天早上免費供應的熱咖啡,我和旅伴們一頓早餐一個人可以喝掉一整壺。

更接地氣的作法,是到義大利到處都有的咖啡館吃早餐,看起來越甜的麵包越適合搭配濃縮咖啡(就是espresso 啦),當地人就站在吧檯旁邊,咖啡就位之後,把紅糖加到杯中,怕苦的人如我通常至少加兩匙,不超過三口,喝光。

後來臺灣開始大步追趕,出版市場冒出許多教人如何挑選咖啡機和正確煮咖啡的達人,不同的咖啡館講究它們擁有厲害的咖啡豆。最明顯的變化,是參加評審會議見識到的真人真事,主辦單位多半直接點黑咖啡和卡布,我遇過好幾個講究的評審同行,一到現場直接婉拒已經準備好的咖啡,拿出自己隨身帶的掛耳包,要一壺熱水,沖泡自己喜愛的咖啡。

咖啡陪伴著大叔成長,年輕時集體創作到異國旅行,中年後常常去不同咖啡館喬事情,這些年在家跟生活伴侶一起吃早餐喝咖啡,才是真正讓人享受咖啡的人生時刻。

我們不追求隆重繁複的沖泡工法,不講究來歷嚴謹的產地,最在意的是搭配咖啡的食物:我們在城裡買到厲害的英式土司,覺得搭配某款果醬很棒,一定要煮杯咖啡一起;進貨不容易遇到的酸麵包,搭配煙燻鮭魚和酪梨醬,現煮咖啡很搭。

對了,我們習慣用義大利人覺得最好用的摩卡壺煮咖啡,不高科技,不裝腔作勢,這就是我們喜愛的咖啡生活。●






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告別上段婚姻後,50 歲時認識新女友,以交往為前提,成為共同生活的鄰居。這幾年除了開編輯課,更想分享大叔跟鄰居女友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會。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