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以創作回望濕黏濃厚的鄉愁
┃ 海口工藝所 ┃

紜褆(左)采諭(右),為工藝設計系同班同學,來自臺中龍井與大甲,同是老一輩口中的「海口人」,童年有說不盡的濱海記憶。2019 年進駐工作室後發現彼此有著完全相異的做事邏輯與作息,紜褆習慣將待辦事項記錄小本本便埋首工作,采諭則先看書、喝茶在沙發上休憩一會沉澱思緒,翻翻書籍雜誌捕捉創作靈感再動工,如今兩人已找到最舒適的平衡。
鼻腔裡的潮濕氣息夾雜了淡淡腥味,一陣陣黏膩海風吹得髮絲猖狂,霧氣朦朧堆疊而成的景深,像在眼前套上淺灰色濾鏡,無論時序如何移轉,印象裡臺灣中部海濱總是瀰漫著哀傷詩意,這些從照片裡勾起的回憶,對自小生長在海線的采諭和紜褆而言,是閉著眼都能細述的場景。幾年前,在花蓮駐村的采諭成天盯著太平洋的清爽蔚藍,半年過去,對西部海濱那股無以名狀的鄉愁卻更加深切,她想起大學同學紜褆,兩個海口人再次相聚,以陶藝和金工捏合敲打著濱海風景。
聊起一切的開始,嗓音輕柔的采諭緩緩開口:「我當交換學生的時候,有個澳洲女生問起臺灣的海,她聽到中部海邊都是濕地不適合曬日光浴,就隨口說,難怪沒有人要去度假。」當下被無法反駁的思緒重擊,「但難道那樣就不美嗎?」疑惑隱隱收在心底。2019 年她們進駐勤美文創聚落,工作室離科博館、植物園近,林蔭大道是四季皆舒爽的散步祕徑,盡頭是有著落地大書櫃的敦煌書局。「小時候難得來,爸媽會帶我到科博館玩一整天,沒想過長大可以在這裡工作。」紜褆興奮地說。回到留有幼時美好的地點,用另一視角望向家鄉,把對海的敬畏、生根的媽祖信仰和腳踏濕軟沙地捉寄居蟹的零碎片段,拼湊深層而帶點苦澀的美。

相信柳宗悅在《工藝之道》書裡所說,工藝是在生活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發生的。采諭和紜褆帶回沿岸採集來的素材,最後選擇常見的防風林植物春不老,以陶土包覆果實後再與木屑一同熏燒,植物本體因高溫而燒盡,盛開的姿態卻被封存為化石,外表留下如濕地的自然灰階、時黑時白的有機樣貌。海口的作品含蓄內斂,發想的過程卻是專注燃燒,有時漫長幾週、有時卻是幾小時定案,剩下的是無止盡在金工與陶瓷間來回修改調整,紜褆點點頭說:「討論真的很激烈喔,頭皮會發熱的那種。」


金工精準分毫不差,陶土溫潤可塑,遇見彼此前兩人依循自身創作習慣獨自走了許久。「金工習慣先畫設計圖,不然比較難和人溝通,但陶是有機的,每次燒出來的成果都略略不同。」然而紜褆漸漸能欣賞不預設構想長出的更多可能,過去擅長大型雕塑裝置,思考如何經營整個空間的采諭,也意識到細巧的首飾是向內、須對人負責的。兩人更著重配戴時的修飾效果、重量與舒適,在意能不能把一系列故事好好說完,越是專注於人與身體的細微需求,勾勒的力道越是謙虛從容。


「可能我也希望,讓家鄉像寶石一樣的存在」,陶瓷作品雖常見於藝術收藏,然而在珠寶領域中卻是少見,這和她們最初想打磨家鄉的存在的這份心意悄悄重疊,最初的疑惑似乎也得到了解答,霧灰天色、乳白色浪花和暗藍的海,隨著呼嘯的風聲在內心盤旋。兩人在創作裡灌注意象,盼能重新刻畫人們心中海線的輪廓,將海口腥鹹的風、濕黏的沙地,揉製成一個個溫柔而獨特的印記。●
文 許馨仁
攝 許翰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