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0 The Life with Ocean
將未知交託老天的際遇
在港邊漁村
靜靜守護歲月與人情
文 許馨仁 攝 Kris Kang
┃ 潘虹妮 ┃

我老家在屏東滿洲,那裡有山有海,不過對住在內山的我們而言,對海的認知親近又帶點陌生。幾年前工作轉換的空檔,我決定滿足自己所有想去的地方,在朋友相約下第一次踏進磺港,兒子是總鋪師又是船員的王嬤當時端出鬼頭刀芋頭米粉招待,是至今令我難忘的鮮甜海味。從小在風景區長大,說實在沒有一處海能贏過家鄉,但村落的氛圍才是令我最著迷的,像還停留在五十年前,港邊貼餌的阿姨們都上了年紀,沒有外地人、步調緩慢。北漂這麼多年,不曾感受過像故鄉永靖村那種熟悉平靜,我當下就決定住了下來。
除了會吃魚,我對海一無所知,於是開始騎著單車或散步認識整座漁村。在老厝裡夜晚有浪聲伴著入睡,東北季風時節一到更大得像打在耳邊。我學會早起拉開觀察海象,一眼就判斷今天有沒有魚吃;傍晚傳來嘣嘣運轉的柴油馬達聲,聽是誰家的漁船準備啟航了,明明相隔近一公里,海的存在卻日夜都清晰。離開城市後,耳朵和心境都變得清淨,過去工作習慣不斷被輸入和要求輸出的繁雜資訊,到了這裡幾乎完全歸零。

有次走在港邊,看見漁工卸下漁獲後不回家,而是先進澡堂梳洗,一問才得知這裡留有日治時期共浴文化的澡堂,流的是大屯火山系的硫磺鹽泉。我拎著阿嬤給的毛巾,泡在熱泉裡聽著姐姐阿姨們互訴心裡話,漁村女人生活一輩子圍繞著夫家,男人出海後她們獨自撐起村落,比起農家的溫柔堅毅,更像一股韌性霸氣。在澡堂裡換得的故事,是我過去無法想像的平行時空,也推著我反芻自己的人生,當心事需要紓解,提籃一拿,暖烘烘的澡堂就是出口,如今推開門發現沒人在反而還有些失落。
討海人的海派看似與生俱來,其實唯有他真正視你如己才會如此。前陣子碰見船長,他誇張地說有一年多沒見了,餘光瞥見遠處有艘船駛進,他立刻轉身攔截正靠岸的魚貨,幾個大叔嚷嚷著要煮最新鮮的魚湯替我補身體,總在開口前就被餵飽,是家人間才有的溫度。將好的那面留給自己在乎的人事,是這群海港人親身交給我的哲學。

到了春天,山頂泛起一層薄霧,遠看磺港就像仙境,而夏天,我喜歡趁著被西曬的建築物散熱時躺在沙灘上看星空,閉眼感受海浪陣陣拍打,總讓我想起童年在故鄉的快樂。每當遠洋小卷船靠港,就是接近農曆十五滿月的時刻,沒雨的傍晚我沿著海岸,抓緊每年僅有的幾次機會慢跑追月光海,剛升起的月亮在海上打出一道紅色廊帶,再上升則漸轉為白色,襯著遠方一顆顆漁火閃爍,此刻的海就像星空那般燦爛,是我心中北海岸最美的樣子。
┈┈┈┈┈┈┈┈┈┈┈┈┈┈┈┈┈┈┈┈┈┈┈
Cover story 110 The Life with Ocean
前往仲夏的海洋
捕捉與大海一起生活的日子
SP 海洋廢物的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