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1 I Wrote You a Letter
獨處時依賴著自我獎賞
連自作自受都變一種昇華
文、照片提供 顏訥

┃ 顏訥 ┃

顏訥 作家。臺北出生,於小學遷居到花蓮生活,從小立志成為作家但一路走來寫得坎坷,著有作品《幽魂訥訥》,書寫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生路徑。身為易感又情緒豐沛的雙魚座,在朋友圈裡以另類聞名。
✉ 致居家防疫五個月後的我:
疫病蔓延以後無限期非計畫性禁足已經執行五週。你也發覺了吧,偶爾能誇誇其談我可是精神貴族(方便偷懶)的人格特質,是一場持續三十幾年的誤會。「你其實是一個神經質控制狂!」不過既然誤會是對自己的,也不知道要拉著誰去嗷嗷解釋。只好披衣起身,在黑暗中寫一封信給你。畢竟失足和修行是我的,未來也會成為你的。
想想目前做到的也只是足不出戶這等小事而已,但我還是想寫在這裡告訴你,以免隔離久了你會失去你的敏感。難的其實是,每一日醃在公告裡指點裡謠言裡,在所有被恐懼大量逼出的惡面目中,持續對人類集體存續保有信任與希望。

其實我還是自由散漫又任性,這其中並無誤會,內心的貴族日日被操練,一到夜裡更要四處結黨投石造反。於是有些日子你也感覺活著真虛無。沒想到自己統治自己還是得設下獎賞機制,不論今日是奮起了還是報廢了,只要活過一日,都要做一件會產生幸福感的小事來平衡將起的暴亂。疫病時代最適合從事賞罰並行,秩序與混亂交替的工作,按步驟做就不會失敗的料理往往是最親(近刁)民的選擇。今天,我們做的是召喚兒時早餐溫暖記憶的外婆黑糖客家發糕:




步驟:
1. 撕開超市購入的黑糖發糕粉。(客家外婆不偷懶版:大米泡水一晚,磨粉入袋,靜置。小火慢熬紅糖水,溫水調酒麴,用竹篩篩進粉中,輕輕攪拌成有黏性且勁到的麵糊。鋪上厚布,發酵一晚。但這慢工細活簡直太偏袒內心的控制狂,且疫病年代有些事就麻麻哋▾粵語,勉強、湊合、還行之意 。OK 囉,也是一種權衡)
(我說沙發上那位貴族麻煩你笑得克制一點)
2. 三杯粉加入一杯半冷水,筷子插入,左右旋轉但不起泡,調勻,可隨興加 入桂圓片增風味。注入小碗,九分滿。
3. 電鍋外鍋倒入三杯水,按下開關。開關跳起後,移出發糕。
4. 完成!希望你吃的時候,會想起那些睡到自然醒的暑假,飯桌上排得齊齊整整,一碗一碗剛出鍋,綿密又鬆軟,冒著蒸氣的發糕。外婆摸摸頭說遽來食毋然涼忒,不怪你起得太晚。






等待發糕發起來的時間,今日份勞動完成(控制狂怒問這算哪門子勞動,但只是來回攪拌就既療癒又光榮啦)。寫信前我看了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 也許是世界糟成這樣,和自己處得精疲力竭,看聖嚴傳道之路盡受磨難,這一生仍只想著一件事:「應該怎麼當一個好和尚?」加之晚年洗腎,不打嗎啡,醫生問痛嗎?法師說會痛但不苦。摸摸臉是濕的,才發現自己哭了。那一刻獲得的寧靜呀,是這兩三年來少有的。若不是日常排定的行程被迫取消,大概一直追求高效能而把自己耗盡的著急,是緩不下來的吧,倒對隔離有些感激起來了。
本想寫到這裡便停筆也算圓滿,但反正接下來發生的事你都知道啦。也不過就是,法喜充滿地去掀開鍋蓋,發現,發糕,沒・有・發。我蒸出了壯碩結實毫無孔隙且無懸念的,四碗年糕。這一生應該怎麼做一個好發糕?與這一生應該怎麼做一個好蛋糕?都有句子越短就越簡單的誤會。除了信念感,大概還真需要一些細活慢工的科學。


只是,波瀾不驚吃完年糕,口感雖過分紮實,味道其實不差。會硬,但不苦,這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將軍與貴族握手談和,沒想到劍尖補破蕾絲也是可行。自作自受的快樂,大概也就是期間限定的珍寶了。
敬祝 消化愉快
又一日順利擺平自己的我 敬上
┈┈┈┈┈┈┈┈┈┈┈┈┈┈┈┈┈┈┈┈┈┈┈
Cover story 111 I Wrote You a Letter
Part 1 致 ____,最近你都好嗎?
Part 2 如果可以,我也想收到你的回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