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3   My Coffee Oasis


創造留白與餘裕
讓好玩的事情 在這裡一加一大於二


 HaoHao Lin   Jimmy Yang  圖片提供 CAFE!N



┃CAFE!N┃

478A1354 scaled

Henry 本名朱茂亨,是全臺最大咖啡原物料供應商源友企業,與旗下咖啡品牌CAFE!N的經營者。熱愛蒐集經典家具物件與球鞋,原本辦公室已放置飽和,但最近正在籌畫新的空間,笑說又可以再新的一輪購物。




或許是上班途中、或許是和朋友的一場短暫碰面、又或是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卻亟需一杯咖啡拯救疲憊身心的時刻,連鎖咖啡廳總是令人心安地在城市的街角,像是綠洲般地為你補給每日渴求的咖啡因。經營者Henry和他的行銷團隊,透過源源不絕的聯名企畫,讓CAFE!N一如LOGO上醒目的巨大驚嘆號,每次轉進簡白店面時都能有新的驚喜且驚呼——哦!原來咖啡店也可以這樣玩?





日= 小日子 H= Henry


日:CAFE!N經常透過聯名合作的方式開展出咖啡館的無限可能性。想詢問Henry「跨界聯名」對CAFE!N的加分點會是什麼?

H:我覺得可以從CAFE!N的起點開始說起。我們企業的前身(源友)是製造業,當初要跨領域到實體咖啡品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挑戰。但面對不同的思維,我們相對應地也有不同的團隊在運作,試圖在市場裡找出定位,做出差異。

現在臺灣的咖啡市場裡,提供一杯好喝的咖啡已經是很基本的要求,對CAFE!N而言,我們需要在「好喝」這件事情再往前「跨出一步」,但「那一步」會是什麼?這是我最早對自己的反問。

後來我賦予CAFE!N核心精神是:有品味的好咖啡,好吃好喝好玩好看,這些事情都是品味的範疇,但有沒有品味也不並是自己說了算,它必然得透過他人的襯托或印證來達到那個位置。





日:所以CAFE!N是透過不斷地聯名來跨出那一步?

H:對!我們藉由跟很多形象很好的品牌互動交流,來創造或延伸出CAFE!N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其實有一種人物設定的感覺。我們在前一年就會規畫出明年度的合作計畫,操作到現在其實內部已經有了一套邏輯,除了像與迪士尼這樣的知名IP(智慧產權)合作,我們現在也和百年工裝品牌Dickies合作,來討論存在不同領域裡卻神似共通的職人精神。每一檔都會有我們想跟消費者傳達和溝通的事情。

日:CAFE!N近期與戶外跑鞋品牌HOKA 聯名合作,將戶外風格帶進城市咖啡館中,乍看下沒有交集的兩個品牌領域,該如何有交會的可能?

H:這次和HOKA合作一方面是要迎合近年Urban Outdoor(城市戶外風)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好奇,作為一咖啡場域,可以怎麼樣讓自然戶外融入,消弭兩者邊際的界線。像這次用「BOUNC!NG ZONE」為題切入,除了能清楚地傳遞出HOKA本身的產品特色,對CAFE!N來說它同時也是探索與挑戰,是我們對咖啡空間的重新詮釋。

我們都會試著設想,今天CAFE!N做什麼事情會讓人覺得有趣值得期待——覺得,天哪,原來CAFE!N可以這樣玩。過往我們也有很多跟運動品牌合作的案例,多去跳躍式嘗試一些不同的事情,或許都能夠刺激整個咖啡市場,產生出新的火花。





日:CAFE!N彷彿是都市裡的咖啡綠洲,從最早的臺北延吉街邊店,到現在臺北民權旗艦店或是桃園的總廠店等,CAFE!N是如何思考店舖與城市的融合性?

H:有人會要求餐廳要有五感的體驗,有人偏重燈光、有人是空間或者是服務。對我來說,CAFE!N今天能提供的是一種投射感,讓人能夠共感我們對於品味的追求,回到我最早說的,我們在提供一杯好喝的咖啡之外,多往前追求的那「一步」是什麼?

的確,最初我把CAFE!N認做是城市綠洲。但漸漸地我發現咖啡館是非常好的「載體」——它可以搭載很多有趣的事情,讓不同的人在這邊穿梭與交流,讓不同事情發生。

我們把每一間店都當作一個獨立的設計作品在進行,一店一設計是我和團隊始終在追求的模式,去讓一個咖啡館既能夠在街區間創造出一個亮眼的視覺呈現,也能根據地點屬性去滿足周邊客人的需求。但我想最核心的仍是CAFE!N創造出了一個寬鬆且彈性的精神,能自由地融合在非常多的場域裡。

日:每一個空間系列都會有嘗試要去遵循的設計元素?

H:在室內設計中我們所著重的,除了所看到的天地、牆面硬體外,就是家具。你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家具都是客訂製的,是為了要去貼近每間店面我們想傳遞的整體印象(當然成本也超高!)我覺得CAFE!N 在空間視覺上的關鍵還是「簡單」。現在生活每天資訊量太大了,所以CAFE!N作為咖啡館,得要提供一個輕鬆、容易被記得的存在——那就必須簡單。同時也因為簡單,所以擁有更大的留白與餘裕去讓其他品牌來填滿,讓1+1 真的能大於2。



日:其實從Henry自己的辦公室就能窺見你對物件在質感上的要求,你是如何累積或訓練自己的品味養成的?

H:其實我在物件的選擇上不太受限,空間裡可以擁有當下的新品,也能出現六十年前的老物,但「經典」是我始終喜愛的選項,因為經典讓器物得以在時間的流逝中始終雋永,使得它能夠繼續傳承給下一位使用者生生不息,或許也是另外一種永續。

但我相信人生是減法,期待自己十年、二十年後喜歡的東西也更簡單。

日:我們有時候會去便利商店買咖啡、有時又會想到獨立咖啡廳放鬆吃蛋糕,從Henry自己的觀察,你覺得消費者在選擇咖啡商品時的心態是什麼?

H:我自己是咖啡從業人員,而且是經手著從最源頭到最下游整體的產業鏈。當今天我去獨立咖啡館消費時,剛開始會很容易陷入(經營面的)思考,我知道這杯咖啡(成本)大概落在多少,但卻要賣一百五甚至到兩百元,這中間的價差會是什麼?咖啡館有店租、人事的成本,甚至是花大把的時間去照顧每一批豆子的烘焙,最後店主甚至用他認為合適的杯子以及創作方式去詮釋他的每一杯咖啡。所以自己會漸漸理解,也能夠接受,我喝下去的已經是一間店的品味、一位店主的個性,不再只是咖啡本身而已了。

以身為一家連鎖咖啡品牌經營者的我來說,我會將星巴克(Starbucks)視之為偶像或是標竿。他在創造標準化與一致性上面非常到位,無論去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我都會願意相信星巴克能夠提供給我一樣水準的咖啡。

當我去旅行,我會想要去獨立咖啡館體驗當地的文化,去感受在地的咖啡氛圍,如果是出差或是商務的場合,就會希望找到一家你信任的場域,那可能就會踏進知名連鎖的品牌,我想現在臺灣的咖啡市場已經多元到可以滿足各式樣的需求了。





日:理想中能讓你身心放鬆的咖啡館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有沒有一次你實際有感受被某間咖啡店拯救或療癒的經驗?

H:美國 Blue Bottle(藍瓶咖啡)的拿鐵!那時我還在美國唸書,因為父親希望我回來接事業的關係,我開始逐步接觸咖啡文化(更之前是很少喝的。)我想那是我第一次喝到以精品豆做成含奶咖啡,強烈的水果調性(應該是衣索比亞的豆子,職業病)帶一點酸質卻不苦澀,像是打開了全新視野,原來咖啡是能具有無限想像的。

日:今年是CAFE!N的第五年,你覺得咖啡事業或文化裡最迷人的部分是什麼?

H:(我還是有點商業的說)咖啡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其實各個產業最害怕的事情無非是處在一個減量的市場。但從數字或是消費力等面向來看,咖啡是在一直增量的,所以機會永遠都會在。

但坦白來說,從爸爸過世後接手家族事業也逾十年,咖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張眼閉眼都是咖啡有關的一切(甚至在手上刺了整株咖啡樹)等同於在咖啡裡美好的、現實的都已內化在我三十歲之後的人生中。

我覺得有的時候我不算是太有個性的人。爸爸在以前會要求我去念企業管理、要出國、要回家⋯⋯我基本上都是OK的,也不會去反叛父親為了要訓練我接家業的苦心。

2010年我回家,父親2011年就離開了我們,他的突然離世更讓我覺得要把他的事業繼續在我手上保住,變得更好,這是前段時期支持我的決心。但慢慢在這份工作裡面,我找到興趣,我也從不懂咖啡到喜歡咖啡,我願意把我自己很多的人生生活都投注進這裡面,我也漸漸地在和我一起工作的夥伴身上,發現這份工作的意義,或許已經超過我爸對我的意義了。●





┈┈┈┈┈┈┈┈┈┈┈┈┈┈┈┈┈┈┈┈┈┈┈

Cover story 123   My Coffee Oasis





no123 %E5%AE%98%E7%B6%B2%E5%B0%81%E9%9D%A2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