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漁港留下的人們
依舊編織著夢想生活
一段百年紀事 南方澳漁業

文、攝 林世傑
南方澳漁業中央山脈自鵝鑾鼻昂起後往北爬升,直到烏岩角再次隱身入海。從烏岩角往北進入蘇澳海岸,陸續經過內埤海岸、賊仔澳、第二漁港、第一漁港、第三漁港、蘇澳港到北方澳,這段十公里的峽灣公路就像是臺灣的港口博物館,說著人們與海洋的百年紀事。
砲臺山以東的蘇澳、北方澳與南方澳,自古合稱為三澳。由於耕地稀少,家戶較多的北方澳人則因「靠海吃海」而擅長各種沿岸漁法,如石滬、牽罟、桸沙拍等,都是他們的拿手本事。1920年代,日本政府將九州、沖繩、高知、長崎、鹿兒島、大分、愛媛等地漁民移駐南方澳並興建第一漁港,三澳地區的漁民逐漸學會現代化的機械知識與漁具漁法,如「一支釣、定置網、鏢漁、釣艚仔、延繩釣」。隨之而來的時局緊迫到終戰投降,日本人留在南方澳的時間並不長久,但留下的漁港、燈塔與漁具漁船,還有各種漁法與漁銷售配送制度,卻為南方澳留下榮興百年的產業基礎。

終戰後的窘迫曾為南方澳漁業留下短暫空白,辛苦捕獲的漁鮮時常無處銷售,漁民們開始將米糖糧食帶往琉球、石垣島交換美軍物資,當時走私進出的最佳地點,就是易躲難捉的賊仔澳。50年代,南方澳漁業配銷的體系恢復運轉,屢屢豐收的漁獲先是換得漁民們溫飽翻身的契機,又帶動造船廠、鐵工廠、雨衣店、釣具廠、冷凍廠、珊瑚加工廠等上下游產業飛奔發展,最後促成背靠內埤沙灘的第二漁港修築啟用,為南方澳帶來當時看似無限的漁獲與財富。
距離第一漁港不過數百公尺的第三漁港,這片原是人煙罕至的公墓堆與林投樹叢,起先是作為小型商港而被啟用,但當時進出的商貨卻超乎想像地倍速成長,而後國際級商港「蘇澳港」歷經重重移山填海興建,在1978年正式啟用,原先的小型商港在幾年後轉型為南方澳第三漁港發展遠洋漁業,各類大噸數的單拖鐵殼船、大型圍網漁船紛紛停靠在此,此時南方澳不只是人口與漁船密度最高的地區,冷凍廠、罐頭廠的密度也堪稱全國第一,各地生鮮超市與商鋪貨架上常見的鮮魚肉片、鯖魚罐頭、鮪魚罐頭等,不少是來自於南方澳當地的老字號。

走過百年榮景,南方澳昔日滿滿人潮的戲院、撞球場與茶室,今日已不復見,但選擇留在港口的孩子們,或許是知道父母當年的艱辛,或許是愛護海洋與生態,他們在這裡開起咖啡館、書店、小餐館、工作室甚或是路邊攤,編織著自己的生活,並持續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走過百年的南方澳因為他們而看來不致於可惜,甚至滿滿希望。●
林世傑 文字工作者,擅長書寫旅遊與美食,出生羅東,2014年創辦「宜蘭Stay旅人書店」,他認為書店不會只是書店,也是個人理念的實踐與在地文化的延伸,更是用文化推動地方前進的友善方案。
全文收錄於 No.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