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5
說說話
在漫漫時光裡 熱烈地等待熱情地吃
— 焦桐

低低的音量、緩緩的語速,「溫文儒雅」應該是作家焦桐時常收穫的形容詞,然而言談間不經意流露的發亮眼神、明快笑容,甚或是談到嚴肅話題一閃而過的凌厲神情,不難看出曾經寫出《暴食江湖》、《完全壯陽食譜》等書的有趣靈魂依舊被他好好照顧著。
他笑說自己與飲食文學二十多年的牽扯源自於一場錯誤,自從推出了壯陽詩集後,一不小心被世人誤會成了美食家,各方試菜邀約紛紛而至,為了不在友人面前丟臉,於是開始用功讀書現學現賣,沒想到就此讀出無可救藥的興趣,至今沒有一日間斷學習。話說得輕鬆,但並非人人都能確實抓住人生偶然出現的契機,而這樣的契機在焦桐生命裡還不只出現過一次。

邀不到稿就自己寫吧
時間軸再往前拉回一點,彼時的他剛離開中國時報副刊主編一職,開始到大學教書,同時創辦了二魚文化,「我好像下意識把自己定位在編輯人的角色,但沒想到離開大報社,邀稿竟是這麼難的事。」他的沮喪被妻子看在眼裡,「你就自己寫吧!又不是不能寫!」輕巧的話語成了現世預言,就此開啟焦桐其後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
從《暴食江湖》到《慢食天下》,每一本書都是他對當下人生的紀錄,相較過去年輕氣盛地圇吞暴食,如今緩下來慢慢品味更適合自己,他自述書裡收錄的32篇散文,就像是寫給飲食的32封情書,是啊,老派浪漫確實有其必要,觀察每一篇論述的順序架構,鬆散中依舊透出編輯人的謹慎,以地點以類型以時間以行為分區談論,看似理性客觀的文字訴說著根深蒂固的情感。

用味覺記憶每時每刻
〈論市場〉裡,他說:「我每天的早餐都是在傳統市場吃的。」對他而言,市場是最能感受地方庶民文化的場域,有著情感更體現著時節,也是他記憶一座城市的方式;〈論粥〉談論著粥的各種樣貌,皮蛋瘦肉粥、海鮮廣東粥⋯⋯端看添入什麼樣的食材,可甜可鹹,可清淡亦可豐盛,但最令焦桐雋永的仍然是最平實的白粥,一碗耐心熬煮的白粥,是一個人願意為另一人付出時間與耐性的證明,在妻子生病的最後那段時光,他總會在她沒有胃口時煮粥,不用電鍋,單憑瓦斯,為了不黏底燒焦得時刻守著輕輕攪拌,好像守著一些分外珍惜的歲月,「那段煮粥的日子,還蠻值得回味的。」一抹淡淡的溫柔漾在他嘴角。
相較以味覺記錄柔情時光,對於飲食的鑽研決心則顯現了其果斷理性,他以法國人對於飲食的諺語落下註解:飲食是品味的全部。回看早期西方哲學家將人的感官體驗以鼻子為軸心分為上下兩類,視覺、聽覺屬高級感官,其餘的嗅覺、味覺、觸覺則為較低階的感受,他反倒認為只有飲食體驗是唯一能夠同時啟動五感的審美時刻,如同最高規格的品味體現,而藝術品味需要透過持續地訓練學習來建立,味覺亦然,唯有品嚐過所謂的美味,人才可能知味辨味。於是關乎飲食,他從不懈怠,曾經為了理解醬油的風味,一口氣買來十多瓶市售醬油回家進行實測,「當你品嚐過經過180天日曬發酵的黑豆蔭油滋味,你就會知道用鹽酸進行分解,兩天就能上架販售的毒醬油對我們的味覺造成了何種傷害。」

緩慢地吃,專心體會食物的美好
「所以,我喜歡慢食。」雖非源於義大利南方小鎮的慢食運動那般嚴謹,但他欣賞也認同這樣的理念,講究生產的速度與售價的公平性,強調共享美食的情境。焦桐書裡的慢食,是他順應並接受身體的變化,當進食的量變小、速度也放緩後,自然就有餘裕更加細膩地品嚐到食物本身的味道,專心體會食物喚醒味覺與嗅覺的那種美好,於他而言,食物的價值在於食物本身,哪怕因為昂貴,一輩子只能體驗一次,但那唯一的記憶將會深植腦海,打開口腹的眼界,即使僅有一次也已足夠。
慢食,是一種對於食物的尊重,對於一同共享美食的親愛之人的重視,在食物到來前熱烈地等待,在吃的當下熱情地吃,「任何食物都可以是慢食,任何食物都可以吃出它緩慢的美學。」正在為剛到來的手沖咖啡拍照留念的焦桐帶著笑意如此說著。●
文 劉亞涵
攝 YJ Chen
焦桐 高雄人,曾任中國時報副刊主編,2001年創辦二魚文化公司,因嗜吃而開啟飲食作家之路,二十多年來出了許多書,也辦過飲食雜誌,知名作品有《暴食江湖》、《味道福爾摩莎》、《為小情人做早餐》⋯⋯等書。
全文收錄於 No.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