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向野菜學習自然農法
讓生態永續翻轉經濟


文 張妤瑄  攝 彭柏璋



┃張弘典┃



張弘典 嘉義人,從小隨父親東漂務農,十歲就拿起鋤頭,現為弘宇自然農場與艾蘭哥爾咖啡創辦人,在金崙以「林下多層次栽培」種植「阿比野菜」,多年來推廣自然農法與食農教育不遺餘力,期盼透過生態農業翻轉偏鄉經濟。




這棵咖啡樹,庇蔭了我們一家五十多年。

在我年紀還小的時候,父親因為從事機車零件生意而須頻繁到臺灣各地出差,自此結識了一群住在臺東的生薑農夫,然而後來生薑跌價,因緣際會下部分山坡地便轉售給父親,父親就這樣帶著來自嘉義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當地種下副業。




我和三位兄弟則從此與森林為伍,徒手蓋雞舍、種香菇、挖水塘,幾年後父親試圖由商轉農,因為沒有農業背景,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耕作,起初卻面臨大量虧損,他和我們這些小孩說:「闊做窄收,狼狽到手」,意思是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才會功成名就,為了全心投入農業,在我高中時便舉家東漂務農。

退伍後我正式成了看天吃飯的做田人,然而大自然總是充滿不可預期的變數,有時大旱雲霓,有時豪雨成災,我曾看見結實纍纍的木瓜一夕之間被風吹落,也曾看見過度灌溉的農田越趨荒漠,更曾因為農藥中毒在鬼門關前走了兩遭。這些種種經歷,讓三十多年前的我決定不再使用慣行農法,而是透過有機栽培復育生態、取經於自然。




「讓自己成為自然界的一份子,你自然就會明白土地需要什麼。」2016年尼伯特風災後,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僅有父親種下的咖啡樹仍屹立不搖,原來是因為咖啡樹依傍高大的果樹生長,大樹能作為低矮經濟作物的屏障,我進一步研發出在林蔭下種咖啡、在咖啡樹下種野菜的「林下多層次栽培」。

讓低矮植物、灌木、喬木和大喬木自然生長成不同層次的天然林,並根據地質條件配置合適的作物,讓作物能與自然共生共存,如此一來不僅無需過多人力與機具干涉,面對自然災害,土地也能有較佳的韌性與恢復力,更吸引了果子狸、穿山甲、百步蛇等野生動物棲息,自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系。




三十多年來,我在農田裡實驗有機栽培、溫室栽培、秀明農法和林下多層次栽培,鑽研農法對我來說仍是現在進行式。這份努力也在2017年時被致力於發展生態永續的吳秀娟老師和投身食農教育的馬愛雲老師看見,她們搭起了我和餐廳、廚師的橋樑,拓展多元的觸角,讓一般大眾在了解到自然農法之餘,也能看見土地永續的重要性。

從一棵咖啡樹開始,五十多年來我始終記得父親耳提面命的「專心致志」,務農對我而言已經不只是一項職業,更是一生的志業,以及持續經營的事業,如今身旁有更多人願意和我一起實踐和推廣自然農法的好,也讓我發下宏願,希冀透過阿比野菜散播「生產與生態共和、農業與土地共存、經濟與環保共生」的理念,盼能為臺東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讓生態農業成為這塊土地上的永續產業。●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125 %E5%B0%81%E9%9D%A2%E5%90%88%E6%88%90%E6%9B%B8 scaled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