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部落小農將關懷種入土壤
蔬果選物店傳遞排灣文化
文 張妤瑄 攝 彭柏璋
┃菈法鄔絲•伊部諾峨┃

菈法鄔絲•伊部諾峨 暱稱小菈,曾為屏東縣牡丹鄉公所公務員,負責推動當地部落觀光旅遊,莫拉克颱風後回到家鄉來義鄉參與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的部落傳統農業重建計劃,協助發展友善農業,並為部落蔬店創始成員之一。
八八風災是許多南部人不願再提起的傷痛,然而我們卻希望能透過善念,讓它變成一股向前的力量。
2009年夏季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南部,而鄰近林邊溪、座落大武山下的來義鄉也無可倖免於難,家鄉和農田受到土石流的沖刷,當地居民也被迫移居永久屋,民間和政府攜手、花了許多時間重建家園,但那些養育了許多排灣族人的土地卻逐漸成了荒田,每逢雨季,山林崩塌也成了隱憂,因為看見自己的家鄉面臨這些問題,我便主動參與部落的重建計畫、建立社區組織,並邀請當地排灣族的長者回到荒田耕種,恢復土地原有價值。


當地的農田多是面積不到一甲的畸零地,然而十個農民加起來大概就會有一公頃,小農們團結起來透過共工共耕▾排灣族人共同耕作與共同收獲的工作模式。的精神照顧每一塊田,並依循著部落保種機制▾排灣族人只要知道山林即將產生變化,就會事先妥善 保存種子,直到變動結束,族人就可以回到農田、播下延續生命的種子。,以不灑化肥和草劑、友善土地的方式,從排灣文化裡與族人密不可分的小米開始栽種,更以石頭堆砌駁坎▾排灣族人以石頭堆砌出的矮牆,可作為田坎或是堤岸引水,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引水灌溉,社區組織則協助購入共享的犁田機,讓小農輪流使用,從務農之中就能看出族人緊密的情感連結,一如小農和我至今都沒有簽約契作,僅憑著默契和信任耕種,計劃開展了五年,這之間小農越發熱情地參與,許多地方媽媽也志願加入,漸漸地有人負責與小農聯繫、有人設計體驗活動、有人在行銷推廣的第一現場負責店內銷售與市集擺攤,直到2017年,因為有這麼多雙不求回報的援手,我們才能不再依附政府的資源,建立部落蔬店。


「成為部落裡的第一間蔬果選物店。」這是我們的初衷,除了栽種傳統雜糧,也嘗試復育了黑藜、山芋和樹豆等等許多市面上不易買到的食材,有趣的是,當小農收割作物後,他們會依文化慣習將作物分成三等份,一份留給家人,一份留給親友,最後一份才給予蔬店販售,以共享共好為出發點,也做到惜食的理念,更建立出友善的銷售網絡。來店裡買菜的客人多是附近及鄰近鄉鎮的居民,常常會打電話來詢問食材的料理方式,小農們也非常可愛,總是在電話那頭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私房食譜,甚至還想自告奮勇到客人的家裡當「客座廚師」,真是活潑過了頭!


而對我來說,在部落蔬店協助的這幾年,透過一起工作凝聚村民之間的感情,不僅看見了長者因為務農重拾自信和笑容、從心長出了土地認同,排灣族的傳統作物與農業知識也能自然而然延續運用,蔬店為部落帶來活力與收入,也藉由小農的雙手將關懷種入土壤、落地深耕,依著志工媽媽的分享,將排灣文化推廣至臺灣各地、甚至更遠的地方,期盼這一切都能隨著自然時序般開花結果、生生不息。●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