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浸泡來自土地的底蘊
敬臺灣農友一杯


文 廣子  攝 林家賢



┃李建緯┃



李建緯 食禾、醲蒸餾所創辦人,在自家的蒸餾所擔任首席釀造師,同時在「上下游新聞」發表過多篇專文,關注臺灣農業環境發展。近年夫妻倆為了新事業從花蓮搬回三重老家定居,但堅持每個月要回花蓮度假一次。




我和太太惠貞創立「食禾」已經五年,推出多款加入臺灣作物的酒品,內心一直有開設酒廠的夢想,初期礙於資本和經驗不足,這幾年與中福酒廠合作,一步步累積經驗。

我們習慣用至少半年的時間,進行風味討論與測試,任何細節和可能性都不願放棄,久了難免造成酒廠的負擔,避免不了意見拉扯。這些實戰過程讓我們明白,要製作一支獨特的酒品,我們最需要的是開發的「彈性」,也更加確定要自己投入製酒,終於在去年完成「醲蒸餾所」的籌備,擁有能盡情實驗想法的新品牌。




過去召喚我們接觸酒業的根源是「清酒」,本該是我們製酒的首選,但因為臺灣本地清酒發展還在起步,所有設備都依賴進口,不像日本早已形成產業鏈,從種稻、碾米、加工機器生產,每段分工都有專門的工廠,在資金的籌措時認知到這條路困難重重,牽引我們探索不同酒款的可能性。

食禾有一款「厚山琴酒」,原料除了杜松子之外,還加入馬告和臺灣本土的大葉田香、文旦、洛神、蜜香紅茶,是我們第一支帶有「花東風情」的琴酒作品。當時我們就發現,琴酒只有杜松子是必要原料,其餘材料都能「自由發揮」,非常符合我們追求彈性的精神,各種想像又再次在我們腦中流竄。

我們希望能利用琴酒做出「臺灣的味道」,成為醲蒸餾所的起點。




先是在花蓮瑞穗一帶遇見了「柚花茶」,柚花的名稱來自當地盛產的「文旦」,種植文旦果樹需要固定「疏花」,摘下果樹上的花朵,將養分保留給果實,取下的柚花原本沒有任何利用價值,茶廠試著加進烏龍茶中一起焙製,花朵釋放出的柚子氣味清爽香甜,如今成為當地的特色茶,也讓柚花得以獲得被大眾認識的新生,成為重要的農產品,我們看中柚花烏龍茶在地性,結合碰撞出「柚花烏龍琴酒」。

邁開下一步,我們把目光放眼全球,要做出能跨越國界和文化的產品,便從琴酒經典的「柑橘調」下手,選用臺灣花東當地種植的「晚崙西亞橙」,它從西班牙傳播而來,是一種香氣濃郁的柳橙,跟琴酒的搭配絕佳,無論是琴酒的新手或是愛好者,都一定會為這款「晚崙西亞橙琴酒」傾倒。

前兩款的作品的探索過程非常過癮,我們接著更大膽地以「海味」為主題,與花蓮的食魚體驗館洄遊吧合作,鎖定定置漁網上的藤壺和藻類進行測試,卻都沒有出現適合的味道,直到喝進文火燻製過的鰹魚乾在琴酒中的鮮香、鹹感,才終於認定這股風味,加上馬蜂橙葉、芫荽子等香料的堆疊,催生出「鰹魚琴酒」。



建緯和惠貞堅持親自走訪產地,近距離觀察原料的生長與農民的付出,感受其中的風味。
建緯過去曾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服務,這段工作經驗使他對小農產品有深厚的觀察。


每一款琴酒開發的核心,都蘊含對臺灣農產品的敬意,這三款商品被我們稱為「花蓮三部曲」,各有獨特風味,其中最重要的共通點在基酒,都使用臺灣米製成的米酒,有別於一般琴酒基酒是利用中性酒精,除了能創造特色,我們希望能最大化使用這片土地的作物,擔任產地端和市場端的連接者,和生產者成為夥伴互利的關係,透過醲蒸餾所的品牌增加農民的收益。另一方面,除了產品開發,我們借鏡在日本學習釀造清酒的經驗,將釀酒人才的培育視為使命,從2023年十月開始,幫助對清酒有興趣的年輕人到日本學習與交流,讓更多新血加入酒品產業。

臺灣民間製酒歷史不過短短二十多年,已經有不少有趣的產品改變大眾對酒的想像,許多前輩也將臺灣作物發揮出令人驚艷的味道,同時還隱隱醞釀著餐酒和地酒文化的形塑,有多方人才的努力,我們相信臺灣酒的成長值得期待,在未來十年會更加精彩,我們會在這條路一直努力,陪伴臺灣農友一起持續前進。●







┈┈┈┈┈┈┈┈┈┈┈┈┈┈┈┈┈┈┈┈┈┈┈

Cover story 125   食物是生活快樂的起點


125 %E5%B0%81%E9%9D%A2%E5%90%88%E6%88%90%E6%9B%B8 scaled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