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之後也想動手做做看
一種創意 從收藏迷變身設計者
口述 黃子佼
文 葉思吟
攝 張震州、黃子佼
圖片提供 賴雅琦
主持、閱讀雜誌、看展、收藏好物、策展與參與設計,對我來說,都是同一件事情的累積。尤其從國中就養成的收藏癖,算是好奇心與逛街經驗延伸,而嘗試設計,則可視為「看多了之後,自己也想動手做做看」的一種自然反應。
十歲開始跟著阿嬤到日本旅遊,對於當地「看似無用、卻極具巧思」的設計小物相當著迷,無形中開始蒐集各種大小點子,至今兩地往返已達上百次,所謂的「文創」概念早已深植腦海。
第一次跳下去設計,是在創辦《PLAY》刊物與唱片行時,親自設計一款限量周邊贈品 :發票夾,將個人插畫肖像與雜誌Logo連結,放眼市面上,仍未見到相關巧思物件。
多年來,我收藏無數設計小物,偏好主題獨特性,例如范曉萱發行的限量EP、日本唱片行收藏的布魯斯威利專輯,別人沒有的我就會很想要。有一段時間,曾格外迷戀街頭潮流公仔,一方面滿足對於人物角色扮演的投射欲望,另方面當作潛在投資,若買對了,還會有增值空間。
而在線條設計與媒材上別出心裁的器物,則總是讓我愛不釋手。對比於當代簡約設計,復古老東西的繁複或奇妙曲線,往往讓人大為驚豔。以六〇年代來說,當時呼應太空熱,曾創作出大量球型的設計品,我便收藏有球型收音機、圓型太空帽、Ball-Chair,純粹觀賞都覺得有趣。有空常逛臺北二手跳蚤店「挖寶」,曾找出造型絕妙的燭檯,也許平價卻獨具巧思。
偶爾會思索古人哪來這些稀奇古怪創意,也許是因為他們生活步調比較慢,反而能夠將異想天開的靈感,想方設法具體落實,自然也就能創造出現代設計的不可能。
累積多年設計觀賞與收藏經驗後,近期受邀跨足年節燈會策展,趁機將長期參與文創活動與藝術觀展的心得,加以統整發揮。我也與新銳藝術家賴雅琦聯手創作其中一件作品,將把臺灣當代經典景觀,融入在傳統山水書畫創作中,提供觀者嶄新的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