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3 The Solitary Gourmet
從一個人吃飯開始的美食考古學
┃ 王浩一 ┃

王浩一 公視「浩克慢遊」主持人之一。喜歡建築、醉心歷史,數學系的背景,擅長邏輯思維訓練,找出美食間的不同關聯,並嘗試以橫向思考連結重組,自比為「美食考古學家」,近期出版新書《小吃研究所》。
「或許是生命中存在著某些孤獨的因子吧!」王浩一早已習慣一個人漫步城市、一個人吃飯,自由自在地,沉浸於那樣的過程。
週末午後,農民曆上標示著「寒露」,此時的南臺灣,路人依然是短衣短袖,讓人沉浸在夏季的錯覺裡。原本有些陰鬱的臺南,太陽在下午三點露出了笑臉,王浩一步履輕鬆,來到位於古城門旁的「小西腳」青草茶攤,點上顏色粉嫩清透的蓮藕茶,隨性站著暢飲,一旁正熬煮著的熱鍋,傳遞出陣陣清香,一種天然食材專屬的氣味,他迷戀地多吸了幾口。

一旁第三代老闆迎上前招呼,兩人彷彿老朋友般聊起天,話題從巷子裡受登革熱波及遭拆除的老宅、便宜價格回饋鄉親的堅持,到原物料安檢等問題,真誠互動不矯情。一杯飲料承載的,除了飲食的風土滋味,還有一份安心和信任。
味覺打開後,王浩一循著舊城門路跡漫步,穿梭尚未被觀光客「發現」的常民生活巷弄,偶可見老人家坐在門前納涼,房舍雖然低矮,卻巧妙融合不同時期建築風貌,幾間保留完整日據時期木造屋,格外有味道,不輸偶像劇中場景。

如同自家後院般,王浩一熟門熟路地來到一座小巧精緻廟宇前,停下了腳步。他特別瞧了瞧門口新擺放的兩尊石獅子,造型有些卡通奇趣,讓人過目不忘,而廟門上彩繪著陽曆上的「二十四節氣」圖像,則是他在古城漫步時,最愛考究的城市文化符號。
一個人散步、吃飯的好處,就在於走走停停不受干擾,想吃什麼就吃,無須在意同伴喜好,尤其是,吃完一攤再一攤,講究精要不在多寡,在尋味間創造樂趣。

深究臺南美食的人,必定知道「三色羹」:紅羹、白羹、黑羹▾白羹是浮水魚羹、紅羹是旗魚羹、黑羹是土魠魚羹。。,每一碗羹裡盛裝著來自鄰近魚港的產地鮮貨,也訴說著臺南美食的文化內涵。至於午後點心,王浩一特別挑選西門路上的「下大道旗魚羹」,一小碗的紅羹,學問可大著,同時包覆高麗菜與番茄蔬果的酸甜滋味,提供饕客兩種咀嚼口感,品嘗後意猶未盡。

那就緊跟著來道「活魷魚」吧!遠遠瞧見外型俐落的「南廠保安宮阿讚」女老闆,王浩一迫不及待高喊:「還有嗎? 來一盤吧!」毫不猶豫拉出紅色大圓桌底的鐵椅坐下,拿出自備環保筷,夾起魷魚豪爽沾醬,逕自大塊朵頤,滿足之情寫在臉上。

這沾醬秘訣與女老闆的故事,對王浩一來 說,可是如數家珍。不過,在臺南生活,每 一天他都能串出不同尋味路線,隨季節、心情,擘劃內心的美食地圖。小品過後,天色漸暗,此時,才是享用正餐時機。他越過馬路,決定在「林家魚皮」飽足完餐,魚皮、魚腸、魚肚均來上一份,清燙的、酥炸的,雖各有所好,但當食物擺上桌,作法本身便說明了新鮮度,如此店家烹煮的用心,可是王浩一累積多年感官經驗後,逐漸摸索出箇中門道。

午後漫步,隨著天色漸暗,接近尾聲。然而在府城生活 20 年後,他連美食習慣也跟著在地化了,總是要來一道甜點,才算完美的 Ending。回到路的另一端,端美秀麗的老闆娘「阿卿」奉上一碗散發桂圓香氣的「綠豆饌」,甜而不膩的芋頭,讓視覺、味覺充滿幸福感,填滿食客心靈深處,恰到好處的清甜,瞬間撫平了一整天的僕僕風塵。似乎,該心滿意足回家了。平常不下廚的王浩一,總愛在巷弄間尋找美味,長時間獨自居留外地,不忘為自己增添生活樂趣,更不時與孩子分享「孤獨,不等於寂寞」哲學。

在他心中,當一個人用餐時,其實擁有更寬廣認識世界的機會,只要願意真誠地與他人對話,獲得的反而更多。而他的美食考古,也正是從一個人吃飯中默默開始。彷如貓的報恩似的,有了府城小吃當自己的後勤廚房,王浩一索性將日常獨食變成一次次知味尋味的探索。從中看見美食就是生活文化歷史的總和,進而開展了以食材為經、文史為緯的深度書寫。「孤獨不等於寂寞,而是空出了更多的可能。」享受市井聲響間的獨食滋味,正是王浩一的人生哲學。
文 葉思吟
攝 何紹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