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白浪襲來
一個人的寧靜時分


北臺灣旅人日記 基隆和平島


很少人不為這風景停留眼色,海潮刷過的地方變得平滑,人的心是否也像這樣風浪,滾得多了,自然變得更圓滑而沉穩?
很少人不為這風景停留眼色,海潮刷過的地方變得平滑,人的心是否也像這樣風浪,滾得多了,自然變得更圓滑而沉穩?

 黃小黛
 張界聰




101和平島之線行駛過中船路,基隆客運有種循序漸進的習氣,在每條狹窄的巷弄裡,總會有小發財車靠在商店前,另一側臨停處一臺貨車尾隨著空位暫歇,我所搭乘的公車拖著中年的尾巴,在那些已經擠不過去的馬路淡淡地安頓下來,沒有鳴笛,蹲在商店的發財車無論是載著雞蛋或是牛奶,駕駛便會徐徐地從店家走回駕駛座,緩緩地離開占據住的路肩。


然後,這像是解體般喀喀行駛著的中古公車,便繼續走向前方。


清晨八點半,窗外陽光閃閃發亮,映照著地上潮溼的幾攤雨水。這個小城鎮最美之處在於清晨之光吧。麵線羹店裡已經有幾桌吃著早餐的人們,幾個等候打包的過客,這時候,城鎮裡只有自己人穿梭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


迎著濕潤的空氣,窗上又來了新風景,高低疊起的高架橋上往來的客車多種顏色的交錯,紅燈下摩托車上的人們穿著雨衣,太陽的熱氣蒸發出燜燒手臂,水滴卻也淹沒了灰塵,往前方一望,左側的海洋浮出灰白層次,貨船遠洋,貨櫃疊載著未來的希望,那海又轉為深灰漣波,幾塊烏雲罩在遠方,幾朵白雲伴隨,電線拉出五六條聯繫。


小小的巴士挨在瘦長的兩線道,總有兩三人下,一兩人上,不是川流不息,而是尋著日常生活的輕盈步調,公車感應器嗶聲響起,多半是社福卡與敬老卡的回應,老人、中年婦女居多,站與站之間行走兩三分鐘的距離,人們身著家中輕鬆服裝,涼鞋、老舊舒適的T恤、寬鬆短褲、簡便洋裝。



這個小鎮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每個街角的人生,都有勞動的雙手在承受生命遭遇的一切。
這個小鎮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每個街角的人生,都有勞動的雙手在承受生命遭遇的一切。

路經許多「雷家豆花」,每攤看來都像是宣示這鎮裡自家最出名,一個小攤,幾張鐵椅,擺上「加料任君選擇」,菜攤在旁,鄰人打笑寒暄,在和平島下車後,和平攤販市場就在眼前。鐵皮搭起的屋簷裡是島上人的生鮮市集,深暗的區道裡,鵝黃燈泡喚醒人們對食物的渴望,生魚片店裡有黃金魚、鮪魚、旗魚、鮭魚、軟絲、海鱺、紅甘,滿溢潮味穿梭在鼻息間,壯年男子在市場中拌嘴扯著生活不耐 之事,看護不嫌麻煩推著輪椅上的老婦人在潮溼的攤位探望朋友,麵攤裡是最尋常的麻醬麵及蛤蜊湯,我穿越市場,回到和平國小旁的大雞籠港口天后宮。


這是基隆最早的媽祖廟,廟貌巍然,書匾「海波不揚」佑安世人,川殿中門的寺廟楹聯「天乎神乎默佑梯航占利涉,后也妃也全憑靈赫奠安瀾。」是陳其寅於1951年所撰。


陳其寅,出生在基隆市鬧區,是雨港一代的讀書人,傳說中的大文豪。他在15歲時發願撰修族譜,修至高齡92歲,完成了《琅玕陳氏族譜》。1951年擔任「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常務委員,編纂《基隆市志‧人物篇》與《文物篇》,1984年編修 《基隆簡史》,被有識者譽為「基隆通」。



%E5%89%AF%E5%9C%9607 IMG 0113

時至今日,人雖離去,詩詞卻伴隨他所出世的地理被註記。石雕上的詩詞旁,五、六個婦女坐在木長椅上閒聊著,廳寬挑高的涼風吹過穿堂,耳語漂浮在人世間,膜拜後,心靈朗朗,順著和平公園站的平一路往海潮前去。 幾分鐘後,遠方海洋裡浮出被侵蝕而形成的灘地,更遠的那方有人造涼亭,那是人類為了看海景色所雕琢出的位置,我們在山的身體開出道路石階,以親近山林;我們鋪上街道,好眺望彼岸島嶼,圍上欄杆避免失足,又鑿出山洞,以為閉關修行。海水打在石上,餘波洄瀾,翻滾出洶湧的白浪,水藍色的波濤是否能夠打碎私心? 基隆這離岸地最遠之處是否可以稱為「海角」?


走過浪潮之處,地面上幾處鋪滿磁磚,將海水引進幾尺池水,孩童可以徜徉在安全的水塘,倚著山谷,前方為海,深深的遠方海天一色,另一頭是造船廠,更遙之處,煙囪立起,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的魔法各據一方。


平一路上的人家偶會掛上裝飾的塑膠浮球,書寫「心安和樂」的春聯貼在已經斑白的柱欄,「雪花冰」、「青草茶」招牌掛在尚未繁忙的春季尾聲,屬於夏日繁華的基隆樂園仍未甦醒開張,街上泳裝、夾腳拖、浮板的道具還在店中沉睡,那些海岸線旁受風侵蝕的山崖平臺,無論季節替換依然在海面平躺。和二路與平一路上的和平公園站牌安靜無語,只有清風吹來,怡然的陽光鋪陳柏油地面。



%E5%89%AF%E5%9C%9609 IMG 0180

計程車駛來喊價,到基隆總站僅需40元,與陌生兩老搭上這班車,老太太們論及鄰居新嫁娘,說起那43歲就已經當了奶奶的婦人,笑說她的好命道。我們駛過了正濱路口,那短小卻清麗的和平橋,海面上總是映著印尼路線的拖網船與關島抓鯊魚的拖繩釣漁船。


從和平島看向正濱漁港。正濱漁港,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正濱里和平島南方,綠山為倚,藍白色房屋並列,漁船扶搖於海岸旁,鹹水味濕氣潮臨,和平島上紅咚咚的古老廟宇遙望對面新移民所開設的白色西班牙餐廳,這新舊相隔著一面海洋,毫無突兀,反倒顯得和平島上日常生活的安寧與平實,海口人堅實與樸素反映在斜陽裡的祥和黃光芒,空氣凝結,時空彷彿靜止。


手工碳烤吉古拉的工廠在路肩傳出食物香氣,步行在路口的人們走入那氣味之處,海潮之聲響起。我的心緒,在這裡獲得片刻寧靜。▍







黃小黛 臺灣散文作家。著有《在大稻埕遇見東南亞香料》《大稻埕廚房》《地方回憶錄》 《散步阮台南》《家族記憶》《七種民宿的旅行》等書,合著《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文章散見:islife2013.blogspot.tw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