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2 Foodies in the Markets
天橋下的菜市場
吃盤不一樣的炒飯
┃ 水源市場 ┃

蘇又麟 淡江保險系畢業,與弟弟蘇裕仁一起在水源市場開了炒飯專賣店「水源食坊」,以創意料理的思維研發炒飯,口味豐富、獨樹一幟。不允許自己待在舒適圈,對料理懷抱夢想,興趣是騎重機和海釣。
悶到爆炸的熱天午後,忽然下起了滂沱暴雨,許多人跑進市場裡躲雨,才發現別有天地。水源市場不只有生鮮蔬果,從側門到後門還有十多家飲食攤,自助餐、丼飯、河粉、水餃⋯⋯我和弟弟的小小炒飯攤就在側門邊。
在水源市場開業兩年多了。十多年前我阿嬤在水源市場賣蚵仔煎,所以我從小就在市場裡頭玩。或許是耳濡目染,雖然大學畢業後也從事過保險業務,但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想來想去,還是有一技在身最保險,決定走餐飲這條路。我曾去五星飯店餐廳上班,但月休八天,一天八小時的正常工時,反而讓我心頭不踏實。為了趁著年輕多開拓眼界,我選擇到宜蘭的創意料理餐廳當學徒。儘管起薪只有一萬八,初期還得騎著摩托車兩地通勤,但能否學得扎實功夫,才是我在乎的關鍵。

接觸創意料理後,開啟我對研發料理的熱忱,臺灣物產豐富,我從外省、臺式、西式、日式、原住民⋯⋯料理中擷取靈感,混搭不同食材元素;每當重新詮釋一道菜,創造出讓客人驚喜的新口味,很有成就感,開始夢想開一家自己的店。兩年前回臺北創業,因擔心驟然開店風險太大,剛好家中原本出租的水源市場攤位閒置,便賣起了自助餐。八個月前,離開報關行的弟弟提出一起賣炒飯的想法,意外地讓我的廚藝找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一盤炒飯是家家戶戶的餐桌日常,就像小時候媽媽忙著做滷味生意,我們會利用昨日的剩飯,為自己做一盤蛋炒飯。炒飯的門檻不高,卻要在炒工、配料和調味上下功夫。我傾注創意料理所學,將豐富的菜色與口味融會於一只炒鍋中,研發出20多款創意炒飯。調和酸、甜、辣、鹹、香,可以吃飽,也可以吃巧,以一盤炒飯,體貼不同胃口的需要。

受到歡迎的無敵蛋炒飯,靈感來自於章魚丸子燒;有蛋、雞丁塊、豬肉末、高麗菜等十多種配料,運用照燒醬和柴魚引出甜味,卻不加美乃滋,做出年輕朋友喜歡的清爽日式口味。港式的麻辣鬼馬炒飯,有親手調製的麻辣醬,食材中再加入油條和蒜苗,嘗起來就像麻中帶香的麻辣火鍋,滿足嗜辣的客人。
聽起來怪異的臭炒飯,結合了臺式小吃臭豆腐與江浙菜的白色臭豆腐,最後再加微酸清甜的臺式泡菜。麻油雞炒飯特選北港麻油,熱騰騰,香氣迷人,冬天來一盤,分外滋補。海鮮類的炒飯選擇較少,我們用軟殼蟹再加上蒜酥和豆酥,做出港式避風塘蟹炒飯,讓客人有大嚼海鮮的口感。還有打開一個罐頭,便能勾起五、六年級生共同回憶的廣達香炒飯。這些又鹹又香的炒飯,能滿足重口味的客人。

愛釣魚的人,總喜歡轉戰不同海域,尋找新食材幾乎成了本能。我們去年在烏來泰雅部落找到帶有胡椒與檸檬清香的馬告,以油爆香後,搭配雞丁去炒,十分對味。不過因為馬告一年僅採收一次,產量稀少,今年價格更是翻了一倍,還好後來在花蓮找到貨源,才能繼續供應。
在市場做生意好像上戰場,雖然午晚餐加起來僅五個小時,卻要忙上一整天。每天早上十點前,我會騎車到中央市場採買兩天份的食材,讓所有的蔬菜、肉類及海鮮保持最新鮮狀態。弟弟則必須趕在 12 點開張前,完成備料工作。 午餐之後,有時會回家睡個午覺,下午五點再繼續上工。晚上收攤,一定要留下來把肉醃好才能入味。即使市場鐵門拉下,偌大空間只剩下我們一家人,卻因為內心有共同目標,而能堅持下去。

鄰近的臺大、師大和臺科大學生很喜歡來我們這兒用餐,起初只有兩、三個人,後來好康逗相報,往往成群結伴。發育期男生的食量特別驚人,一整鍋金黃色炒飯猶如金字塔般壯觀。每當看見他們將滿滿的炒飯都吃光,便覺得安慰,忘記了手上的燙痕。
曾有一段時間想休息,到外面的餐廳繼續進修,有一個常客知道了,特別包了六千塊的紅包給我,讓人覺得很感心。對我來說,或許「水源食坊」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逗點,但打磨自己,認真做好每一份餐點,珍惜人與人之間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的心意,就是市場美食特有的人情味。●
文 駱亭伶、湯明潔
攝 簡子鑫